2020年過去了,迎來嶄新的2021年。新的一年,A股市場會如何演繹?哪些賽道可能領跑?市場風險在何方?
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5位在2020年取得出色投資業績的基金經理——農銀匯理工業4.0基金經理趙詣、匯豐晉信低碳先鋒基金經理陸彬、廣發高端制造基金經理鄭澄然、諾德基金研究總監羅世鋒、華商萬眾創新混合基金經理梁皓。對于2021年,他們認為,市場仍有結構性機遇,估值驅動大概率逐漸弱化,高景氣度行業以及盈利高速增長的優秀公司是重點關注的領域。
流動性驅動到業績驅動
證券時報記者:對2021年的宏觀環境、貨幣政策、市場機會有何看法?
趙詣:2021年將進入疫情的恢復期。海外情況仍不明朗,經濟的恢復會比較漫長。貨幣政策邊際上不會更寬松,但會像經濟工作會議所講的“不會‘急轉彎’”,市場將從選賽道、提估值回歸到業績兌現度上來。
陸彬:2021年風險與機會并存。從風險角度來看,當前市場的風險溢價水平在歷史負0.5倍標準差以下,存在一定的估值壓力。2021年市場主要風險可能來自行業估值的上升。
從機會的角度看,過去幾年少數優質龍頭公司的結構性牛市特征非常明顯,我們可以從不少行業找到較多投資機會。目前能夠看到的機會既包括了一直以來長期看好的成長股機會,如新能源相關行業,也包括了制造業和順周期的機會,如國防軍工和化工行業等。
鄭澄然:預計今年宏觀的主要特征是經濟復蘇疊加再通脹。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三個方面:一、上半年仍存在的供需錯配帶來出口強勁,拉動相關制造業投資;二、消費和線下服務業繼續修復;三、基建、地產投資走弱,不過庫存水平較低,在地產銷售維持的情況下,地產投資有望呈現一定的韌性。通脹方面,CPI和PPI會出現一定程度上行,但幅度不會太大。貨幣政策預計會維持“溫和退出”基調。
2021年A股預計仍會有結構性行情,但估值進一步擴張的空間有限。中性假設下,A股非金融的歸母凈利潤有望實現20%左右的增長。其中,受益于經濟復蘇的順周期行業有望在盈利支撐下走出結構性行情。
羅世鋒:近期的中央經濟會議指出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預計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平穩。在流動性驅動下,當前部分行業的龍頭公司估值提升較快,消費、科技等板塊估值已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在業績復蘇主線下,估值驅動大概率將逐漸弱化,高景氣度行業以及盈利高速增長的優秀公司將是今年關注的重點;食品飲料、醫藥、餐飲產業鏈、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細分行業值得重點布局。
梁皓:經濟工作會議給出重要指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這意味著,相比2020年2%左右的實際GDP增速、13%的社融增速,2021年更高的GDP增速、中樞下行的社融增速可以使杠桿率水平保持相對穩定。在這一定調下,主動的緊信用已經沒有特別大的意義,貨幣政策更多是對疫情期間非常規性刺激政策的有序退出,對市場的影響偏中性。
金融條件將確定溫和轉緊,A股2020年估值大幅擴張的行情面臨較大挑戰。考慮到全球經濟在疫苗落地后逐步復蘇、我國產業升級的長期趨勢,2021年市場可能更多是結構性機會。
疫情是主要影響因素
證券時報記者:2021年有哪些核心因素影響市場?
趙詣:2020年疫情對整個經濟和市場都造成比較大的沖擊。2021年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疫苗能否順利推出,使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增長在后疫情時代能否順利恢復;經濟恢復后,流動性會否收緊,還有海外的不確定性。
鄭澄然:如果經濟復蘇趨勢能夠延續,上市公司盈利增速預期能夠兌現,那么A股的估值壓力就可以得到釋放,這是2021年重要的利好因素。此外,“十四五”規劃具體內容逐漸明朗,符合產業政策導向、具有供給壁壘的新興產業方向需求存在超預期的可能,這是潛在的利好因素。
梁皓:中長期角度,以A股各行業核心龍頭標的為代表的中國資產將是國內外資金加強配置的重點領域。國內存款搬家,北上資金卡位核心資產的趨勢仍未結束,2019年以來資金的大幅流入直接抬高了A股的估值中樞,宏觀流動性溫和轉緊的環境下,A股市場增量資金還能否延續2020年相對積極的態勢,是2021年影響市場的重要因素。
貨幣政策、經濟復蘇
節奏等成潛在風險點
證券時報記者:2021年市場可能會存在哪些潛在風險?
趙詣:2019年和2020年,公募基金整體獲得了較好的投資回報,這意味著往后一段時間出現震蕩調整也是健康市場可以呈現的狀況。長遠來看,優秀企業不斷上市,競爭力持續加強,有助于市場長期穩定向好。
2021年流動性不會再像疫情期間一樣寬松,這對估值的擴張會出現一定的抑制,意味著需要通過業績的持續增長來消化過高的估值。從這個角度來看,選股的難度會變大,成長股可能會相對過去兩年平淡一些。
鄭澄然:潛在風險可能有幾個:一是疫情的反復和疫苗接種效果的不確定性。如果海外經濟修復不及預期或者疫情出現超預期,那么2021年全球經濟復蘇的邏輯可能會被破壞。
二是全球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如果外部貿易環境發生變化,可能對科技等產業帶來影響。
三是政策和經濟可能出現階段性的錯位。當前經濟復蘇的趨勢較好,政策也在溫和退出。到2021年二季度之后,如果出現經濟復蘇放緩,是否會有相應的政策進行應對,可能會階段性擾動市場情緒。
梁皓:2019年以來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出現了系統性抬升。根據歷史經驗,在較高估值水平下,市場可能會放大宏觀、中微觀層面的利空因素,波動加大,短期跌幅超出預期。當前,宏觀層面,美聯儲對通脹的態度、國內緊信用的進程,中微觀層面行業的高頻數據,個股的業績表現都有可能在某個時點成為風險釋放的“催化”因素。中長期看,事件性的殺估值在短期情緒釋放過后或成為較好的介入機會。
看好餐飲產業鏈、
醫療保健、新能源等
證券時報記者:2021年看好哪些產業、領域?
陸彬:一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右側加速向好,基本面未看到大的風險,在估值較高的背景下,要結合基本面和估值的動態策略體系捕捉機會。二是以化工為代表的低估值周期行業。經濟持續復蘇,化工行業周期屬性在弱化,在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以及安全環保等因素多重限制下,行業優勝劣汰加速,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壁壘更加堅固,當中可以找到不少估值相對較低,成長性較好的機會。三是國防軍工。四是金融地產方向。以銀行保險為代表的大金融行業可能會走出慢牛行情。
趙詣:過去兩年,消費+科技”的成長股表現非常好。隨著后疫情時代宏觀經濟增長的恢復,流動性邊際上不會再放松,對成長股高增長的持續性、確定性要求會更高。以一個更長維度看,依然非常看好新能源領域。雖然2020年漲幅已經很大,但要看到美、中、歐三大經濟體都在持續加碼投入,無論光伏還是新能源車,中國都擁有全球最完整也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將受益于全球的大發展。
鄭澄然:首先是符合產業政策方向的行業。“十四五”規劃建議稿、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產業政策基本圍繞“雙循環”展開。科技創新和內需提振是比較明確的方向,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行業包括大消費、高端制造以及科技創新相關領域。
其次是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的行業。2020年中國經濟復蘇超預期的點主要在于出口。短期的供需錯配會加速市場份額的獲取,疫情后海外供給的修復也不會導致其份額回吐,這類行業包括電子元件、化工、家電、汽車零部件等。
羅世鋒:2021年仍然看好餐飲產業鏈、醫療保健、新能源等細分領域,這些領域處于高景氣度狀態,中長期具備較高的投資價值。
梁皓:市場漲了兩年,整體估值有較大抬升,2021年可能要看得更長遠一些,優選有長遠發展前景、成長性好、有核心壁壘的企業。像醫藥、新能源車、食品飲料等領域的一些公司,雖然短期漲幅較大,但長期來看仍然具有創造良好回報的潛力。
黃金賽道或出現分化
證券時報記者:2020年以來,“黃金賽道”科技、消費、醫藥板塊漲幅明顯,科技和消費板塊2021年有哪些機會?
趙詣:之前消費+科技的成長股與周期+金融的價值股的估值差和漲幅差較大,隨著經濟增速預期變好,市場將出現一個再平衡的過程。
我更關注有增量的方向:一是技術進步帶來需求提升的方向,包括新能源和5G應用;另一個是國產替代、補短板的方向,尤其是以航空發動機、半導體、北斗為主的高端制造業。組合配置上仍然以5G產業鏈、新能源、高端制造為主。
鄭澄然:以過去5年的估值分位數來看,食品飲料、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消費類行業估值幾乎處于這些年的最高水位。科技行業內部分化比較明顯,通信的估值已出現明顯回落,但半導體相關行業的估值仍然相對較高。
消費和科技行業要么是遠期盈利確定性高,要么是遠期成長空間大,這背后是較好的商業模式和供給壁壘。長期看,這些行業雖然短期估值較高,但如果盈利可以兌現或者估值有所回調,配置價值還是比較高,畢竟在經濟增速中樞下行的背景下,成長性和盈利的穩定性值得一定的估值溢價。
羅世鋒:高估值反映了市場對于高成長性、高確定性公司給予的估值溢價,2021年對這些行業基本面的驗證將成為市場關注的重點。消費以及科技板塊中部分景氣度較高的行業仍然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這些賽道在未來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將保持較高的增速。
梁皓:科技和消費是承載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動力的兩大引擎。過去的5到10年里,消費和科技這兩個大的板塊長周期跑贏了市場。
消費的細分行業很多,有兩個特別重要:食品飲料和醫藥。先看食品飲料,高端白酒的行業空間持續快速增長,競爭格局穩定,龍頭公司有很強的品牌溢價,護城河不斷加強,且這個格局短期看不到發生改變的可能性。醫藥板塊既有消費屬性又有科技屬性,涉及領域非常廣。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比例逐步提升,以及消費升級帶來身高干預、醫美等新的需求,醫藥一些細分子行業的龍頭公司有望持續跑贏市場。
科技板塊,如電子、半導體、新能源車等,都是符合當下國家科技戰略升級方向的行業,未來5G和AI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將切實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將為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車等眾多行業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陸彬:2021年我更看好新能源行業。我們通過行業比較,比如從消費電子領域來看,經過過去10年的普及,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已經非常高,行業增量很少,更多是通過品類創新來提高盈利能力或者去爭奪同行的市場份額來提升業績。消費板塊過去5年持續走牛,市場上很多投資者對這個行業有明顯偏好。但從我們的分析來看,某些消費板塊的短期業績爆發力和未來發展的持續性并沒有那么明確。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