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羅曼
香港市場改革和突破的步伐從未停止。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此前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回憶稱,如何與時任上交所理事長的桂敏杰在茶館的餐巾紙上畫出了滬港通的雛形,從而實現了在人民幣資本項目管制環境下中國與世界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突破,為兩地市場都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8年4月底,港交所進行了25年來最大上市制度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未盈利生物醫藥、第二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為香港市場注入新經濟的DNA。伴隨著目前中概股回流熱潮,港股活躍排行榜前5名基本已全部變成內資互聯網新貴。與此前金融地產股長期霸榜不同,如今港股生態和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網易轉倉
或為第一上市鋪路
中概股回流已掀起序幕。今年6月,內地兩大互聯網巨頭網易和京東陸續回港上市,吸引了眾人目光。短短兩年時間,共有91家新經濟公司成功上市,累計集資超過3500億港元,占同期香港整個新股市場總融資額的一半以上。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今年首只回港上市的中概股網易上市沒多久,存托人匯豐已經將18.6億股網易轉倉至香港,方便投資者隨時將美股兌換成港股。按照6月29日收市價135港元計算,市值規模達到2511億港元。
根據CCASS數據顯示,匯豐持股量自網易上市一直在不斷減少,這說明已經有投資者開始不斷將所持美股轉換成港股。中泰國際(香港)分析師顏招駿向記者表示,網易此舉可能是為將香港作第一上市地鋪路。
換言之,第二上市中概股在港成交額需占港美總成交額55%,才會視為在港第一上市。一旦將香港作為第一上市地,那么網易就需要遵循港交所的相關上市規定。
“今次以科創企業為主的中概股回流,無疑將改變港股過去金融地產為主導的產業格局,”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植耀輝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中概股回流對港股生態的改變具有相當大的意義,雖然港股近年積極吸引更多新科技公司上市,但內地大型科技股早已美國上市,因此如何吸引優質中概股回歸,一直是港交所的一個大目標。后續還將有更多中概股回流,可以預期科技類板塊將成為港股未來主流之一。”
新經濟霸榜港股活躍榜
伴隨目前中概股回流港股熱潮,港股活躍股排行榜前5名基本已經變為內資互聯網新貴,與此前金融、地產股長期霸榜不同,港股交投生態正在發生變化。
Wind數據顯示,6月以來日均成交額排名前五的分別是騰訊控股、美團點評、阿里巴巴、京東和中國平安,日均成交額分別為95億港元、62.5億港元、52.24億港元、35.9億港元、29.4億港元,前五大活躍個股6月日均成交額占據港股總成交額的26%。除了中國平安以外,其余4家都屬于內地互聯網巨頭。
而排名前十的活躍個股,內資企業占據8席,除上述5只個股以外,還包括中芯國際、網易和小米集團,剩余兩席位分別是港交所和友邦保險,而前十大活躍個股占港股總成交額的37%。
而在此之前無論是前五大活躍個股還是前十大活躍個股,銀行金融股占據半壁江山。
事實上,板塊結構變化也極大刺激了市場交易情緒。2016年港交所成交額跌落谷底,全年成交僅16.3萬億港元,日均成交額664億港元,總市值24.45萬億港元,到了2018年港交所成交額達到26.4萬億港元,日均成交達1074億港元,總市值為29.9萬億港元,截至2020年前5個月,港股總成交額達11.7萬億港元,日均成交額再創新高,達1160億港元。
“與香港本地投資者相比,中國內地投資者的活躍度和換手率更高,推高了港股市場尤其是新經濟港股的交投,研究顯示,2020年5月底港股通投資者交易量已進一步提升至香港市場總交易量的17.4%。”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稱。
龐溟表示,受惠于恒生指數的優化,港交所上市新規以及越來越多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占比在過去2年內已經由23%上升至26%,預計這一比例有望在未來5年間進一步上升至30%~35%,這一過程中,資金有望持續追捧新經濟成份股票。
證券時報記者整理數據,截至目前,有24家企業即將在香港IPO上市,除了Hygieia、MBV、德合集團分別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外,剩下的21家全部來自內地,其中主要以醫療健康、生物科技、TMT、教育為主。
港交所生物科技
已初步形成氣候
如今港交所已成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公司交易中心。讓資本與生物科技在香港碰撞,繼而讓香港成為全球性的生物科技中心,這是李小加在互聯互通、放開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之后的又一宏偉目標。
截至目前,香港市場共有超過140家醫療健康公司上市,總市值超過1.8萬億港元,較上市新規生效前的2018年4月增長70%。其中包括18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在港上市,集資額達446億港元,占總募資額約7.3%,部分公司再進行增發,額外集資270億港元。此外,還有歐康維視生物、海普瑞藥業、永泰生物等3家生物醫藥科技公司正處于IPO招股階段。
據記者了解,生物醫療相關領域是目前資本爭先搶奪的稀有資源,康方生物和沛嘉醫療發行后都獲得了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的超額認購,超額規模分別達到了600倍和1000倍,甚至有投行在企業IPO后,仍在尋求企業持續融資帶來的機會。此外,IPO招股已經結束的康方生物和海吉亞在認購階段,部分券商因為投資者認購太過火爆導致額度不足而提前關閉申購渠道。
據悉,港交所4月底刊發有關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新指引材料,提及有關公司應考慮在上市文件中加強披露內容,包括產品競爭形勢及目標市場,與主管當局溝通內容等。
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開招股審查助理副總裁藍柏齡指出,生物科技板塊發展日新月異,人類未來或要面對新型疾病及全新治療技術,港交所有必要思考潛在監管模式的改變,更新指引為準發行人及市場提供更清晰的上市及披露規定。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港股生物科技已成氣候,但目前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成交仍然偏低,對此,恒指公司董事兼研究及分析主管黃偉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主要還是投資者難以評估公司的市盈率計算估值。“要評估這一類公司的估值,投資者需要了解公司成功研發產品的機會,以及產品未來可為公司帶來多少增長,但一般散戶不是科研專才,要加強教育才能帶動成交量上升。”
指數成份股重大變革
恒指失真一直被市場詬病。龐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超過50年歷史的香港恒生指數,由于成份股中近半為金融股,另有約一成為地產股,恒指盈利增長潛力有限,估值水平承壓,在過去十年,恒指升幅僅為18%,年復合增長率低至1.7%,大幅跑輸處于大牛市的美股道瓊斯工業指數同期的160%的升幅,反觀全球投資者近年趨之若鶩的新經濟股票,騰訊自2008年6月納入恒指以來,股價累計升逾4倍,近日更是連創新高。
5月18日,恒指公司正式決定,將把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生指數及恒生國企指數選股范疇。此外,恒生指數公司將在8月份的指數檢討開始,對恒生指數及恒盛中國企業指數實施變動,也即是說,屆時阿里巴巴、美團、小米都有望納入恒指以及恒生國企指數,同時也意味著這些股票將有機會納入港股通。
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向記者表示,“同股不同權確實為各地著名的交易所帶來無限商機,若此類股份被納入不同類型的恒指成份股,對中概股回港上市也能帶來一定刺激,香港無論在法制及集資途徑方面,均比其他地方更為嚴謹及種類繁多,正因如此,香港的股票市場才不斷吸引外資來港投資。”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