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鼠年開市,A股急跌后走出意料之外的“小陽春”行情。滬指逼近3000點、兩市成交破萬億、兩融余額創新高、公募基金發行爆款不斷,對比尚在恢復元氣的實體經濟,形成不小反差。
如何解讀本輪股市反彈?新一輪牛市來了嗎?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對多家知名公募和私募基金進行了采訪。多數受訪對象認為,疫情沖擊不會影響A股中長期吸引力,各方資金的積極入市帶動了近期的市場回暖,科技和疫情催生的“宅經濟”成追捧方向。
增量資金推動市場上行
“節前場內機構倉位已經較高,但節后A股市場反彈過程中持續放量,這表明大量場外資金在疫情沖擊A股導致市場大跌的情況下加速入市。”重陽投資總裁王慶指出。
他表示,外資機構是本輪抄底的最顯性力量,以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為代表的境內長線資金在節后一周加大了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力度,眾多公募基金管理人也以自有資金大量申購偏股型基金。需要注意的是,春節后A股市場持續放量與以往的熊市縮量反彈截然不同,這意味著境內主流投資機構的大幅加倉,并非維穩要求下的被動之舉,而是自身的主動選擇。
被稱為“聰明錢”的北上資金春節后開足馬力持續掃貨。Wind數據顯示,春節后前10個交易日,北上資金凈流入344.3億元,較2019年春節后前10個交易日增長超過100億元。隨著市場情緒轉好,兩融余額在2月4日階段性見底后,不斷創出新高,截至2月18日,達到10751.39億元。
對于節后A股快速反彈的原因,泊通投資董事長、首席投資官盧洋表示,節后首日A股大跌集中宣泄了恐慌情緒,卻使得A股的估值吸引力進一步提升,吸引了外資和保險等長線資金的流入。“另一方面,股息債息的套利空間進一步拉大,保險等中長線資金開始加大對于股票資產的配置。”盧洋說。
此外,截至2月18日,各家公募基金公司今年以來新成立基金已過百只,發行份額逾2000億份,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發行份額達1350億份,這些偏股型新基金為股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
“資金的推波助瀾是近期股市維持強勢的直接動力。創業板權重占比靠前的股票,既受益于北上資金在MSCI成份股調整生效前后進行的主動被動加倉,也被新近連續發行的科技類主題基金,以及偏中小盤的指數型基金帶火了一把。賺錢效應又進一步激發了更多短線資金參與追漲。”少數派投資風控總監王瑋中指出。
看好核心資產、科技股
多數機構認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僅為一次性沖擊,如果防控得當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于一季度,對企業的中長期價值影響甚微,反而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買入時點。著眼長遠,不少公司都在積極配置A股,除了科技賽道廣受關注,傳統核心資產仍被看好。
諾德基金經理應穎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兩市成交破萬億,創近一年來新高,在相對充裕的流動性環境中,我們認為市場的活躍度或將進一步提升。對于沉寂已久的市場而言,盡管短期或存在調整壓力,但是就中長期而言,我們依然秉持著相對謹慎但不悲觀的態度,指數層面或仍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間。”
鼠年開市后,政策利好不斷。再融資新規在經歷了3個月的征求意見之后終于正式落地。博時基金認為,一方面,新規力度遠超預期,短期內提振市場情緒,有助于打開科技股的估值空間,強化科技股行情的主線邏輯;另一方面,中長期吸引產業資本穩健入市。
大型私募景林資產認為,從長期來看,A股投資仍是選擇行業頭部公司和大賽道的勝出者。疫情這類事件短期對投資人的情緒有很大影晌,但是對按現金流貼現計算的股票估值影響不大,對股票市場中長期沒有明顯影響。
私募基金的倉位是衡量市場走向的另一個參考指標。北京某管理規模超過百億的私募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倉位基本是九成,如果市場繼續上漲,會做組合調整。另一家知名私募也表示,現在已經滿倉,如果市場繼續上漲,下一步計劃發行新產品。
當前核心資產還能不能繼續持有?私募排排網調查結果顯示,34.61%的私募認為資金炒作下不少核心資產估值過高,回調的風險較大,建議適當落袋為安;另有65.39%的私募則認為其估值依舊處于合理水平,高估值將會被業績增長逐步消化,仍具有較大的投資價值,調整反而是較佳買入點。
19:21 | 宇新股份: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 |
19:21 | 瑞爾特:將持續推進搭建完善的銷售... |
19:21 | 朗科科技:截至2025年4月20日股東... |
19:21 | 華綠生物:公司從美國進口的產品原... |
19:21 | 西部牧業:截至4月18日股東總數為2... |
19:21 | 博匯股份: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 |
19:21 | 遠望谷:截至4月18日股東總戶數為6... |
19:21 | 眾捷汽車:目前公司暫未有人形機器... |
19:21 | 沃森生物:公司目前有6款產品處于... |
19:21 | 回盛生物:公司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 |
19:21 | 眾捷汽車:產品已進入奔馳等20多個... |
19:21 | 金現代:截至2025年4月18日股東人...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