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正 見習記者 郭冀川
今年以來,在諸多利好消息的共同加持之下,A股市場科技題材被輪番追逐。
截至6月29日記者截稿,數據顯示,包括半導體概念(指數年內上漲30.14%)、鴻蒙概念(指數年內上漲11.87%)、人工智能概念(指數年內上漲9.33%)等三大題材在內的多個科技概念指數,年內漲幅均超過了A股指數漲幅(年內上漲3.84%)。
一系列的刺激政策、企業積極投入解決“卡脖子”以及資本的大舉進入,助推科技題材走強。那么,未來科技股是否具備掀起一波整體行情的基礎?哪些科技上市公司更具有投資價值?
國家大力推動科技創新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總體基調,是圍繞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持續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當前最緊迫的是補短板,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不被卡脖子。”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技創新智庫)科技創業研究室副主任金愛民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是說。
據金愛民介紹,以2020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20〕8號)為例,就是聚焦重點產業的稅收政策舉措,對行業給予實質性鼓勵,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
今年以來,我國也陸續推出了一大批利好科技行業的重要舉措。
從整體方向來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細化來看,如人工智能產業方面,工信部于2021年1月份印發了《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推動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并進的發展目標;生物醫藥方面,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5月份公布《關于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滬府辦規[2021]5號),為上海市生物醫藥企業搭建了全產業鏈的政策支持體系等等。
對此,國資委機械工業經管院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結合本地優勢打造面向未來的產業鏈或產業集群,也紛紛出臺了配套政策機制,最有代表性的是“鏈長制”。
宋嘉認為,以蘇州的航空航天產業鏈為例,應該在解決“卡脖子”產業生態環節上發力,大力補足產業鏈在高質量發展中所必須的環境和能力,加大各層次人才的引育體系建設,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產業與創新的公共服務,這些需要地方政府站在產業鏈發展的角度,去長期扶持和培育。
三大維度考驗科技企業成長力
數據顯示,在市場對科技企業的持續關注下,科技賽道在今年上半年可謂精彩紛呈,鴻蒙概念、半導體芯片產業鏈和鋰電池板塊均有明顯的市場熱度升溫,科創50指數在6月份也創出年內新高。
“近段時間,國內的科技企業表現活躍,如鴻蒙在操作系統方面的突破,引發科技類公司的萬物互聯潮,另外國家加大力度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包括在芯片等方面投入巨資,不僅給相關公司帶來重要的資源支持,更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種市場環境因素和資本風向轉變,帶來了整體科技行業在今年的繁榮。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當前科技產業創新已經不單單依靠少數龍頭公司的帶動,在創業板和科創板當中,如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都已經形成了集群效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以借助市場力量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高速成長。
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總結歷史上典型的科技企業,基本上有一個共性,即科技與消費相結合,這類公司往往最具成長潛力,企業也最具創新活力,是當下資本市場最關注的領域。
“比如鴻蒙概念中智能家電和教育類公司,智能語音科技加消費的科大訊飛,智能辦公加消費的金山辦公等。”張翠霞進一步表示,科技與消費能夠融合為一體的公司,更容易被市場理解和認可,自身具備可持續的成長性,在資本市場上也更有廣闊的想象力空間,科技屬性可以提升公司的估值水平,消費屬性又可以給公司帶來市場空間以及現金流。
由于不同科技類公司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成長曲線,多位專家總結出科技企業可以獲得高質量發展的三大核心維度,既符合國家戰略、擁有關鍵的核心技術以及能夠獲得市場的認可,三者缺一不可。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科技類企業的投資同樣需要秉持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雖然這類公司的高研發投入具有風險性,但他們通過技術成果轉化、實現營收增速和利潤增長也更值得投資者期待。
資本市場長線資金持續發力
上交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31日,通過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募集的資金合計為554.24億元,同期滬市主板首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為414.47億元,而2020年同期這兩組數據分別為395.33億元和505.95億元,可以看出,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為科創板上市企業提供的真金白銀支持已經超過了主板上市企業并持續向科創板傾斜。
同時,除首次公開發行募集的資金以外,另一個資本市場的重要支持手段——長線資金的進駐亦不容小覷。
以科創板為例,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養老基金和社保基金合計持有科創板5594.59萬股,市值約80.48億元(股價按6月29日最新計算)。
淳石集團合伙人楊如意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些年,資本市場對于科技企業的支持有目共睹,科創板的設立、社保基金和養老金等長線資金的坐鎮以及眾多機構投資者的積極持股,無不為科技類上市公司的平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對于大多數科技類上市企業而言,基本已經度過了發展階段的初創期,邁入了成長期和成熟期。”楊如意進一步表示,如果企業在這一時期還需要長時間依靠外部資金來維持經營,而不是通過高投入換來的高技術壁壘,可以認為這類科技公司很難形成競爭力,換言之,在尚未形成競爭力的產業或企業,可以通過政策提供一部分相對長線的資金支持,但投資判斷最終還是要看企業自己的“造血能力”。
對于未來A股科技題材的走勢,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劉寸心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A股科技題材已經基本調整完成,加之經濟平穩、政策向好以及流動性充足等外部條件加持,未來成長型科技題材股值得關注。
“雖然從政策利好的角度來看,半導體板塊更適合長期擇優布局,但是由于半導體公司從研發、驗證到量產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落實到基本面上消化估值,所以對于部分近期已經估值偏高的個股需要謹慎。此外,隨著技術進步及應用生態的完善,VR的普及率正在持續上升,VR、AIOT等科技板塊上市公司未來也值得關注。”劉寸心說。
(編輯 張偉 上官夢露)
17:14 | 萊美藥業:公司持續推進新增藥品IN... |
17:14 | 中科海訊:截至2025年4月18日公司... |
17:14 | 蔚藍鋰芯:馬來西亞天鵬一期項目現... |
17:14 | 華僑城A:截至4月18日公司股東總... |
17:14 | 萊美藥業:納米炭鐵是在公司產品納... |
17:14 | 廣博股份: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數... |
17:14 | 盛幫股份:目前使用PEEK材料的產品... |
17:14 | 阿爾特:機器人業務目前處于早期培... |
17:14 | 怡亞通: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股... |
17:14 | 南山控股:控股股東中國南山已全額... |
17:14 | 易天股份:研發過程中會使用到PLM... |
17:14 | 國藥一致:公司目前無重組計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