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4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以下簡稱“國常會”)提出,要持續穩定股市。
從去年9月份以來,高層多次強調穩股市。作為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穩定,不僅有助于穩定企業和居民的預期和信心,為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資金支持,還可以通過股市“財富效應”促進消費,助力擴內需。此外,在全球股市波動加劇的背景下,我國股市穩定,還將吸引全球避險資金。
政策工具向常態化治理演進
去年9月份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去年12月份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2月份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穩住樓市股市”。
自去年9月份以來,為了穩住股市,多部門出臺舉措,打出政策“組合拳”。中長期資金入市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先后落地,入市長錢增多。兩項資本市場支持工具落地顯效,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兩次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操作,金額超過1000億元。監管部門持續推動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增量擴面,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4月20日,494家上市公司累計披露523單回購增持貸款,貸款金額上限合計1065.79億元。
4月初,全球股市波動加劇,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匯金”)出手增持ETF,并明確類“平準基金”定位,央行等多部門表態,多家央企真金白銀護盤,A股韌性凸顯。
在此背景下,此次國常會提出,“要持續穩定股市,持續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進一步凸顯穩股市對經濟的重要意義。
“在當前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國常會再度強調‘要持續穩定股市’,既是短期應對全球金融波動、穩定市場預期的必要舉措,更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經濟意義看,穩定股市是多重目標的協同:首先,通過財富效應提振居民消費意愿,促進內需循環;其次,引導資金向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領域聚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最后,在美聯儲政策搖擺、地緣風險升溫的背景下,以穩定的資本市場吸引全球避險資金,強化中國作為全球資金“避風港”的定位。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今年全國兩會的工作部署中,已經多次提及防范外部沖擊。同時,穩定股票市場也是穩增長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國內策略分析師李求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穩定股票市場有利于提振信心;另一方面,當前穩增長政策對相關需求形成支撐,尤其支持消費的必要性進一步上升。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帶動消費“水漲船高”,將成為消費可持續發展之路,穩定股市,有利于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另外,國常會提出,“相關舉措一旦推出,要直達企業和群眾,提高落地效率,確保實施效果。”在章俊看來,政策邏輯從“應急干預”轉向“長效機制”。“直達企業和群眾”“確保實施效果”等細化要求,強調通過制度改革、中長期資金引入等舉措增強市場韌性,標志著政策工具從短期托底向常態化治理演進。
進一步完善穩市機制
章俊表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是股市持續穩定的核心“抓手”,包括社保基金、險資等長線資金的權益投資比例提升,以及央企市值管理與分紅回購的常態化。
從公開信息來看,險資、社保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舉措正在推進中。近日,第二批保險資金長期股票投資試點(以下簡稱“試點”)迎來新進展。泰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關于發起設立全資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穩行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申請已獲批。此前,第一批試點500億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已全部投資落地,加上第二批試點額度1120億元,試點規模累計達到1620億元。另外,獲準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也從2家增至8家。除了泰康人壽外,第二批其他獲準參與試點的保險公司設立私募基金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中。
長周期考核制度即將出臺,有助于加大資金的中長期投資力度。據悉,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正積極推進長期資金長周期考核政策文件的制定修訂工作,將全面建立全國社保基金五年以上以及年金基金、保險資金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另外,證監會將推出公募基金改革方案,進一步提高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比重。
“后續,中長期資金的考核機制有待細化落地,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堵點和難點。”李求索表示,同時,監管部門可能將進一步完善穩市機制,如優化類“平準基金”的運作機制,提高其在穩定市場方面的效率和作用。此外,持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回報股東力度,讓投資者形成穩定回報預期,加強交易監管,嚴懲違規行為,推動市場穩健運行。
章俊表示,預計增量政策將聚焦三方面,首先,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包括優化退市機制、加速劣質企業出清,強化對控股股東減持的穿透式監管,以及探索資本利得稅差異化征收以激勵長期投資;其次,豐富政策工具箱,如推動類“平準基金”轉向常態化運作,并通過立法明確資金來源、決策機制與透明度要求;最后,強化內外市場協同,包括深化跨境審計監管合作,以及擴大衍生品監測范圍,以防控高頻量化策略的順周期風險。
中國資產重估邏輯未變
從基本面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超預期,實現“開門紅”,為A股提供支撐。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31875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
另外,上市公司2024年年報和2025年一季報正在披露中。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4月20日記者發稿,有309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一季報,其中,208家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占比67.31%;192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占比62.14%。其中,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等行業業績增長態勢較好。
中央匯金等“國家隊”增持托底,市場下行風險減弱。近日寬基指數ETF成交量增加,全市場ETF突破4萬億元大關。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4月20日,全部ETF達到40147.98億元,其中股票型ETF為29528.00億元。
章俊認為,A股中長期走勢將呈現“漸進修復、結構分化”的特征。從短期視角看,市場仍處于盈利周期拐點與政策效果驗證的過渡期。政策層面對資本市場的戰略定位及類“平準基金”等工具的常態化預期,將為市場提供“下有底”的支撐。
從中長期視角看,中國經濟向科技與消費驅動的轉型趨勢明確,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將成為結構性主線,疊加企業盈利增速觸底回升,科技板塊有望在產業催化下引領市場重拾上行趨勢。從資金層面來看,目前,A股主要指數估值仍存在上升空間,疊加居民儲蓄向權益資產轉移、險資配置比例提升及外資回流預期,中長期增量資金潛力可期。
貝萊德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宋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當前背景下,中國資產重估邏輯仍然成立。去年9月24日政策調整后,宏觀政策更加靈活有力,監管政策更有利于民企發展及科技創新。今年以來,中國政策思路出現了很多積極的變化,如消費方面,在以舊換新的基礎上更加重視收入增長,更加重視財富效應等;在科技發展方面更加尊重企業主體,提高投資容錯空間。
23:52 | 致保科技董事會主席馬波濤:場景嵌... |
23:52 | 特變電工去年營業收入超977億元 |
23:52 | 山石網科制定扭虧措施 持續提升投... |
23:52 | 改性塑料需求攀升 多家上市公司一... |
23:52 | 福瑞股份積極構建肝病全程管理新生... |
23:52 | 周大福珠寶如何從“規模擴張”轉向... |
23:52 | 政策鼓勵、爆款頻出 中國游戲“出... |
23:51 | 跨境支付體系合作深化 多家機構積... |
23:51 | 年內首家銀行公告“拒贖”二級資本... |
23:51 | 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自律指... |
23:51 | 年內公募基金分紅超780億元 權益類... |
23:51 | 今年以來5家機構“退群” 支付牌照...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