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1月5日,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的消息正式宣布,開啟資本市場新征程。五年來,我國注冊制改革穩中求進,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的服務功能大幅提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流擊水正當其時,未來,注冊制改革的步伐將更加鏗鏘有力,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助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本報記者 吳曉璐
2023年11月5日,是宣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改革五周年的重要日子。注冊制改革采取試點先行、先增量后存量、逐步推開、全面實施的改革路徑,覆蓋范圍從科創板到創業板、北交所,再到滬深主板。五年來,隨著注冊制改革全面實施,資本市場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近日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注冊制改革必須要與我國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相適應,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并推動“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與之有機結合和銜接,更好地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放管結合
將選擇權交給市場
注冊制的核心要義,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要求發行人充分披露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所必需的信息,實質是將選擇權交給市場,激發市場活力。
改革過程中,監管部門建立了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的信息披露規則體系;設立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健全發行承銷機制;打造權責清晰、標準統一、透明高效的發行審核注冊機制;優化交易結算制度;完善常態化、多渠道退市制度安排。
今年4月10日,隨著注冊制下首批10家主板企業上市,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注冊制制度安排基本定型,審核注冊的效率、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提升。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注冊制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今年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上市審核等環節前置到證券交易所,突出了交易所的主體責任。借鑒國際成熟市場經驗,完善了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制度安排,配套制度針對不同市場板塊定位,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優化發行上市制度安排,上市條件更加多元,交易機制、轉板機制、監管制度等不斷完善。
放管結合是注冊制改革的應有之義。在“放”的同時,監管部門加大“管”的力度,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在前端,堅守板塊定位,壓實發行人、中介機構、交易所等各層面責任,嚴格審核,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在中端,加強發行監管與上市公司持續監管的聯動,規范上市公司治理;在后端,保持“零容忍”執法高壓態勢。
“隨著注冊制深入實施,我國資本市場已經進入功能完善關鍵期、生態培育鞏固期。下一步需要持續優化注冊制的配套制度,結合活躍資本市場的舉措,全力鞏固前期改革成果。”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下一步注冊制配套制度的完善,要從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引入長期資金、優化交易機制以及加強監管四個目標入手。
科創企業上市之路
“四通八達”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隨著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資本市場逐漸成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樞紐。
隨著科創板和北交所設立,以及注冊制改革全面落地,資本市場多層次體系不斷優化,且架構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鮮明。滬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盤藍籌”的特色,科創板堅守“硬科技”定位,創業板繼續保持“三創四新”的特點,北交所和新三板則側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資本市場包容性和覆蓋面顯著提高,對實體經濟支持能力大幅提升。
從IPO融資規模來看,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1月3日,近五年1879家公司首發上市,合計募資2.21億元,是之前五年的3倍多。其中,注冊制下上市公司達1232家,占比65.57%,合計募資1.44萬億元,占比65.16%。
田軒表示,注冊制改革讓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進一步發揮核心作用。全面注冊制下,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自身實際相結合,資本市場法律法規、配套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不同市場板塊的上市條件持續完善,滿足不同階段、不同屬性企業的上市需求。
注冊制改革中,科創板、創業板設立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允許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上市,使得一批“硬科技”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科創板共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8家特殊股權架構企業、7家紅籌企業以及20家第五套標準上市企業。截至目前,已累計有18家公司實現“摘U”。
滬硅產業在今年4月份“摘U”。“注冊制改革通過包容性的IPO上市條件,激勵核心技術創新,扶持創新企業的發展。”滬硅產業執行副總裁兼董秘李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作為一家重資產的高科技企業,滬硅產業實現盈利需要一個過程。注冊制改革讓公司得以快速與資本市場對接,享受到資本市場發展的紅利。
今年以來,三四板制度型對接機制正式落地、北交所轉板規則進一步優化,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為科創企業發展路徑提供更多選擇。目前,區域性股權市場、新三板、北交所和滬深交易所形成互相銜接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創企業搭建了從“幼苗”到“參天大樹”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目前,北交所直接IPO制度正在制定中,證監會還將建立完善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債券發行、并購重組“綠色通道”。未來,隨著注冊制改革深入,科技型企業通往資本市場的路將更加“四通八達”。
羅志恒表示,注冊制改革優化了上市首發、并購重組和再融資條件,科技創新企業上市融資更加便利,有利于更好發揮資本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最終促進科技自立自強、解決“卡脖子”問題。與此同時,注冊制改革深入實施,將加速提高直接融資占比,降低宏觀杠桿率、降低資金在銀行過度聚集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市場生態優化
投資者結構發生積極變化
在注冊制改革的系列措施推動下,資本市場生態加速重塑。上市公司結構、投資者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優勝劣汰機制更加完善。
注冊制下1232家上市公司中,超過96%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目前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近2600家,占比超過51%,科技型企業占比提升;超過八成為民營企業,民企與國企的結構更加均衡。
在嚴監管下,應退盡退、常態化退市逐漸成為市場共識。數據顯示,2020年退市新規出臺以來,多元化退出渠道更加暢通,市場預期進一步明確。改革以來,共有125家退市公司,其中強制退市103家,主動退市3家,重組退市19家。
談及如何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整體吸引力,羅志恒表示,最關鍵的是持續完善退市制度,出清已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公司、績差公司,保證存量上市公司的質量逐步提高。另外,要強化分紅導向,優化分紅、回購制度,提高市場長期吸引力。
“在當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企業需要以更強大的創新能力來應對市場變化和競爭壓力,包括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以及業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李煒表示。
為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證監會持續深化投資端改革,機構投資者持股和交易占比穩步上升。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流通市值比重在20%左右,較2019年年初提升約5個百分點,個人投資者交易占比逐步下降到60%左右。
未來,要持續引入中長期資金,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羅志恒表示,一方面,打通社保、保險、年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的制度“堵點”;另一方面,逐步放寬機構投資者使用衍生品的限制,允許更多境內外投資機構在審慎前提下使用衍生品管理風險。
全鏈條投資者保護格局
正在形成
法治興則市場興,法治強則市場強。五年來,資本市場法治建設不斷完善,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期貨法、私募基金監管條例出臺實施,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健全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顯著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
注冊制改革以來,證監會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證監會共辦理證券違法案件2000余起,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線索548件。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著力構建全鏈條的投資者保護格局,市場各方投資者保護意識不斷強化,逐步形成“法律保護、監管保護、自律保護、市場保護、自我保護”的大投保格局。尤其是中國特色集體訴訟——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落地實施,有效解決中小投資者起訴難、維權貴的難題。
2021年年底,首例證券集體訴訟康美藥業案落地,5.2萬名投資者獲賠24.59億元。今年7月份,上海金融法院對澤達易盛案啟動特別代表人訴訟程序,第二單證券集體訴訟啟動。未來,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完善證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常態化機制,充分發揮代表人訴訟的“制度利刃”作用。
與此同時,民事賠償與行政處罰、刑事追究共同構成資本市場立體化的追責體系,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誠信經營、敬畏法治的市場氛圍正加快形成。
田軒表示,與注冊制改革相適應,我國已經逐步完善配套制度,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出臺。不過,目前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力度仍需進一步提高。未來資本市場法制建設需要堅守“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方針,強化監管合力,形成市場、政府和自律三位一體的監管生態,以投資者權益保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成本,對于侵害投資者權益行為從嚴追究責任。
羅志恒表示,要繼續全面加強資本市場監管。一方面,加大資本市場防假打假力度,強化穿透監管。另一方面,加強信息披露監管,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打造透明的市場環境,把行為監管的要求落實落細。
回顧過往,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田軒表示,未來需要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外延,在借鑒先進國際經驗的基礎上,深化資本市場機制改革,為高新技術領域企業創造更好的融資環境,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