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萌
今年上半年,滬市主板上市公司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影響,經營業績保持穩定,穩就業、保民生作用明顯,科技創新動力涌現,消費端加速修復,顯示出今年以來出臺的各項政策效應正在不斷釋放,也直觀反映出我國經濟的巨大發展韌性和潛力。
截至2023年8月31日,滬市主板1685家上市公司全部完成2023年半年度報告披露。2023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4.93萬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2.32萬億元,同比微降2%。其中,1427家公司保持盈利,占比近9成。
市場人士表示,展望下半年,隨著我國經濟恢復向好,市場需求逐步擴大,供需關系不斷改善,上市公司業績將大概率加速回歸穩步增長軌道。同時,上半年出臺的各項穩經濟政策也將在下半年發揮出更大的拉動效應。基于上述這些有利因素,疊加上市公司自身不斷加快的科技創新和轉型發展步伐,上市公司業績修復基礎將更加穩固。
業績總體表現穩健
央國企發揮“壓艙石”作用
2023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4.93萬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2.32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2.23萬億元,同比分別微降2%、1%。與2019年同期相比,上述3項指標分別增長31%、16%、21%,年均復合增長率7%、4%、5%。
其中,實體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32萬億元,同比增長2%;凈利潤1.08萬億元、扣非后凈利潤0.99萬億元,同比均下滑7%。分季度看,走出先降后升曲線,較之一季度,二季度3項指標環比分別增長9%、5%、6%。企業經營造血能力明顯恢復,實體公司上半年實現經營性現金凈流入1.28萬億元,同比增長22%。
從盈虧面看,2023年上半年,1427家公司保持盈利,占比近9成,其中746家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116家公司扭虧為盈,較上年同期合計增加80家,凈利潤同比下滑公司較上年同期減少69家。虧損公司方面,258家公司上半年虧損,相較上年同期、2023年一季度分別減少6家、22家,合計虧損額較上年同期大幅收窄約50%,虧損公司家數、金額均明顯好轉,虧損面顯著收窄。
分所有制看,國有企業頂住壓力,充分發揮穩經濟的“壓艙石”作用。2023年上半年,滬市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凈利潤同比基本持平,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30%、16%,上半年實現凈資產收益率5%,高于市場整體水平。國務院國資委下屬央企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1.00萬億元,凈利潤0.63萬億元,貢獻超4成收入、近3成凈利潤,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36%、52%。
民營企業短期利潤承壓,但邊際向好趨勢顯現。2023年上半年,滬市主板民營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凈利潤同比下滑9%,但二季度營業收入環比增長8%,扣非后凈利潤環比增長6%,多項經營指標實現修復,且環比增速快于國企。民營企業經營質效亦持續提升,上半年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同比增長17%,二季度現金流環比大幅改善,期末資產負債率較年初下降0.56個百分點。
滬市主板公司仍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夯實長期發展根基。2023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實體公司合計研發支出約3124億元,同比增長6%。高技術行業依托高強度研發驅動,經營業績實現較快增長,核心關鍵技術不斷突破,國防軍工、通信、電力設備行業研發支出增幅達34%、25%、17%,凈利潤增長24%、9%、13%,實現了研發增長與業績創優的正向循環。
穩就業、促消費效果凸顯
“新三樣”出口勢頭強勁
在穩經濟、穩增長的同時,滬市主板公司持續發揮穩就業、保民生的關鍵性作用,以點帶面穩固就業基礎。
截至2023年6月末,滬市主板公司合計吸納就業人數約1700萬人,以GDP占比測算,預計間接帶動就業人數2億人;上半年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16萬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以醫藥生物、電力設備、國防軍工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職工薪資同比增長15%,科技創新拉動高質量就業效應開始顯現。
伴隨多項擴大內需政策落地實施,市場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線下消費場景加快恢復,接觸性、聚集性消費明顯回暖,酒店餐飲、旅游景區、電影院線行業凈利潤同比均實現大幅扭虧,已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線下百貨商超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46%。出行方面,航空、鐵路運輸客流量恢復明顯,航空機場虧損大幅收窄8成,且二季度比一季度又有顯著改善,收入、凈利潤環比增速分別為20%、38%;與之相對應,鐵路公路凈利潤同比增長73%,也呈現持續好轉的態勢。終端消費品端,食品飲料、美容護理、家用電器等商品服務消費持續向好,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5%、59%、14%。
穩投資政策持續發力,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2023年上半年,在一攬子政策的帶動下,滬市主板實體公司長期資產支出合計1.32萬億元,同比增長16%。一批代表先進生產發展方向的高技術制造產業投資增長迅速,計算機、電力設備、汽車、國防軍工產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30%、16%、16%。基礎設施建設亦保持穩定增勢,公用事業、交通運輸等基建相關產業投資支出同比分別增長38%、33%。
外貿出口在總體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呈現更高科技含量的新格局,“新三樣”出口強勁。港口數據顯示,上港集團、寧波港、青島港三大港口運營公司上半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5958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6%、5%。同時,外貿出現結構性變化,“新三樣”出口表現亮眼。光伏設備、汽車行業海外創收同比增長40%、33%。具體看,光伏設備企業福萊特和福斯特上半年實現海外收入22億元和19億元,同比增長53%和14%。
并購重組促進提質增效
中期分紅漸成風氣
2023年以來,滬市主板公司市場估值結構進一步改善。優質藍籌公司估值提升,千億級公司較年初凈增加3家,百億級公司凈增加12家,增加公司主要分布在傳媒、醫藥生物、計算機等行業。央企估值顯著修復,滬市270余家央企累計漲幅平均數為10%,中位數為8%,分別跑贏大盤8.7個百分點、6.5個百分點;5家央企累計漲幅超100%,13家央企累計漲幅超50%;傳媒、通信、計算機等行業央企漲幅居前,分別達89%、26%、25%。
滬市主板持續發揮金融服務實體功能,支持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工具提質增效,加速業務板塊轉型升級。2023年上半年,共披露19單重組方案,涉及金額合計185億元。具體看,部分公司利用重組實現產業轉型。
滬市主板上市公司融資規模保持穩定,金融持續讓利實體企業。2023年上半年,滬市主板實體公司合計融資規模6.84萬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民營實體企業融資規模增長2%。此外,10余家房地產企業披露再融資方案,計劃募資金額合計超500億元,大名城、保利發展等公司融資事項已獲審核通過。上交所債券市場發揮積極作用,上半年滬市主板公司發行公司債規模合計4036億元,同比增長31%,加權平均利率3.18%,同比下降0.05個百分點,其中新增發行科技創新債規模231億元。
金融讓利實體方面,滬市銀行的公司類貸款及墊款余額合計約8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3%;銀行業平均凈息差1.82%、凈利差1.72%,同比分別下降0.15個百分點和0.14個百分點,金融行業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持續加大。
2023年以來,滬市主板公司新增披露回購計劃74家次,擬回購金額上限合計逾400億元,新增計劃實施金額合計約83億元。此外,近期20余家公司大股東、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提前終止減持計劃或披露承諾不減持公告,攜手并肩穩定市場預期。
另外,滬市主板公司中期現金分紅家數和總量都有新突破。近期,滬市主板合計61家公司推出中期分紅方案,現金分紅總額達1846億元。其中,央企控股公司發揮“領頭羊”作用,積極分紅回饋投資者。
(編輯 才山丹)
14:24 | 白銀有色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5... |
14:20 | 淘寶閃購閃現外賣大戰 最大力度補... |
14:19 | 京東互聯網醫院守護民眾五一健康出... |
14:19 | 深高速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 |
14:17 | 容百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報 多業務... |
14:15 | 首創環保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9.... |
14:09 | 股權落定 先鋒基金開啟新旅程 |
14:05 | 招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14:05 | 恒順醋業: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14:05 | 金隅集團:第七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14:05 | 百龍創園: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 |
14:05 | 空港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