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推進全面深改的“牛鼻子工程”,也是把好“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關鍵舉措。
一方面,注冊制改革由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分步驟實施,有效擴大了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覆蓋面,更多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優做強,實現了價值創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注冊制改革推動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更好發揮,A股上市公司出現深刻的結構性變化,要素資源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聚集,資金加大了對科技創新、制造業、中小企業等重點領域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以產業先進性、治理有效性、監管適應性為考量推進上市公司監管,“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持續落地,“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收獲實效。
制度改革為A股上市公司發展注入了“驅動力”,5000家上市公司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A股市場正以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發行改革提升市場包容性
上市公司“量”“質”雙增
從30多年前的滬市“老八股”、深市“老五股”,到如今在上交所、深交所及北交所上市的5000家公司,A股上市公司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砥礪奮進的改革發展歷程,資本市場通過持續的制度變革不斷提高包容性和運行效率,服務和塑造了一個“量”“質”雙增的上市公司群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穩步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并以此為牽引,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股票發行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入口關”“源頭關”,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而言是“關鍵一招”。股票發行體制嬗變,既是我國資本市場走向新發展階段、進一步提質增效的重要動力,也是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推手。
從設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到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再到北交所開市、同步試點注冊制……近年來,注冊制改革由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分步驟實施,發行上市標準不斷優化,對上市公司發展帶來了三方面顯著變化。
首先,注冊制試點改革實施以來,資本市場發行上市條件更加包容、多元,一批在核準制發行條件下無法上市的企業得以登陸資本市場;注冊制下,發行上市的審核效率顯著提升,發行的市場化程度、審核注冊效率和可預期性大幅提高。近年來,上市公司數量出現較快增長。
據上證數據統計,2010年,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到2000家;2016年A股公司數跨越3000家;2020年、2022年,A股公司分別邁過4000家、5000家“門檻”。僅2021年,A股就有524只新股上市。上市新股中,超七成公司是在注冊制下發行。長江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1年,中國證券市場IPO和再融資的總體規模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4%。
其次,注冊制改革為市場注入了源頭活水,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覆蓋度增強,對經濟的代表性和“晴雨表”作用愈發凸顯。隨著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此前長期困擾A股市場的“堰塞湖”問題成為歷史;新股不敗神話被更科學、博弈更充分的市場化定價機制打破,盲目炒新之風消退;更多實體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獲得資本助力。
權威統計顯示,當前我國實體上市公司利潤占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長到了近半數,上市公司的國民經濟支柱地位更加鞏固;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近5年增長了超過1000家,有力帶動了經濟轉型升級。
最后,上市公司的行業結構出現深刻變化,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相契合的同時,更多體現經濟轉型發展方向、體現國家戰略的公司上市發展。當前,A股5000家公司形成了覆蓋國民經濟主要領域,各種業態并存、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結構,戰略新興公司數量快速增長。
其中,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也是A股市場舉足輕重的力量。截至10月末,國有上市公司市值占比46%,其中央企占比26%。與此同時,A股戰略性新興行業上市公司超過2200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達約37%,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研發支出的一半以上,上市公司作為轉型發展“領跑者”“動力源”的角色更加凸顯。
要素資源配置更趨市場化
暢通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
資本市場是現代經濟金融體系的樞紐。進一步發揮資源配置、資產定價、風險緩釋等功能,通過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供給需求匹配、金融結構優化助力落實“雙循環”戰略,是我國資本市場在新歷史時期的職責使命。
發行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近年來,監管部門堅持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杜絕“病從口入”,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發行注冊制改革,提高審核工作透明度和效率。同時,以科創板和創業板試點注冊制改革、北交所設立推出為引領,我國資本市場著力完善多層次體系,全面重構發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監管、并購重組、退市、投資者保護等一系列基礎性制度,更加注重投資端與融資端平衡。
在保持IPO常態化發行的基礎上,相關上市板塊的改革統籌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機制暢通、鏈條延長,緊緊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暢通科技、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助力創新驅動戰略,為更多各行各業的優質企業上市提供了服務。
業內專家評價,注冊制改革實施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構建、“從有到優”的發展;注冊制改革啟動后,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始“從優到強”嬗變。
一方面,“由優到強”體現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各市場、各板塊的特色更加突出,市場服務企業的針對性增強。
當前,上交所形成了“主板+科創板”的雙輪驅動局面,主板市場凸顯藍籌優勢,集聚國之重器、行業龍頭;科創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堅持“應科盡科”,服務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深交所合并主板、中小板,形成“主板+創業板”的布局,深市主板聚焦支持相對成熟的企業融資發展、做優做強;創業板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北交所聚焦“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上市企業集中于軟件信息、醫藥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等科技創新領域,大量公司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在此發展格局下,要素資源加速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從近幾年科創板上市的科技創新企業情況看,技術攻關和自主創新的速度在加速推進。2021年,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研發強度分別為9.6%和4.6%,遠遠高于其他板塊。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各市場板塊間搭建了轉板制度、分拆上市制度,初步形成了錯位發展、協同互聯的格局。豐富的體系助推資本市場建立了與科技產業、風險投資無縫銜接的價值發現和篩選機制,資本市場的鏈條不斷延長,能夠為不同類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業提供多元化、差異化的融資服務,促進科技與資本融合、帶動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效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近兩年,科創板、創業板IPO公司數超過同期境內市場的70%,私募基金累計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超過10萬億元,其中相當比例投向了科技創新領域。示范和聚集效應,帶動一批科技領先、市場認可的科技創新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在經濟高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市場的融資和投資需求都趨于多樣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把穩信息披露核心
上市公司改革完善治理能力顯現實效
把好市場“入口關”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強調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通過制度建設不斷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則是發行注冊制下,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的又一重要基礎性工作。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明確提出,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規范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制度規則,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在此要求下,監管部門著力在“三個突出”上下功夫:突出規則監管,突出分類推動,突出治理實踐。
2020年上半年,證監會啟動“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圍繞信息披露有效性、公司治理規范化、化解風險隱患、提升監管有效性等,部署了40多項具體任務及其完成時限。當年12月,又宣布啟動開展“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在兩年中,通過公司自查、現場檢查、整改提升等階段,推動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專項行動明確了三個目標:強化公司治理內生動力、健全公司治理制度規則、構建公司治理良好生態。
制度建設也在穩步推進。針對“影子股東”“突擊入股”可能存在的權錢交易、利益輸送等問題,去年2月證監會發布《申請首發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指引》,加強擬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監管,進一步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去年5月,新修訂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發布實施,此次修訂新增了簡明清晰、通俗易懂原則,完善了公平披露、定期報告、信息披露事務管理等制度。去年11月,證監會推動“放管服”改革提升上市公司監管質效,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監管法規體系迎來30年來的首次全面整合修訂,證監會、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監管相關規則數量壓縮60%。
今年1月,《關于注冊制下提高招股說明書信息披露質量的指導意見》發布實施,該意見以投資者需求為導向,通過一系列措施提高招股說明書披露質量,讓其成為普通投資者愿意看、看得懂的信息披露文件。
“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第一階段自查任務于去年8月收官。證監會新聞發言人介紹,上市公司利用自查契機,全面梳理制度流程、深入排查治理問題,邊自查邊整改,進一步強化了公司規范治理的內生動力。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顯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平均值創下2003年該指數發布以來的歷史新高,十多年來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總體穩步提升。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近期表示,從治理效能情況看,近年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水平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大股東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資本市場的痼疾通過集中整治取得明顯成效。
經營效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成效”。權威數據顯示,目前上市公司資產規模相比十年前增長了兩倍,營業收入、凈利潤總體保持較高的增速,近三年累計現金分紅達到了4.4萬億元,較之前三年增長接近了50%。
“比A股迎來5000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A股市場積累了怎樣的5000家公司。”權威專家表示,市場數量較快增長的同時,一體推動上市公司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更好回報投資者,才能更好發揮其創新領跑者和產業排頭兵的示范作用,引領更多企業利用直接融資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冊制下上市公司治理能力和水平穩步提升,為下一階段提質增效、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化資本市場筑牢了基礎。
16:21 | 聚焦全球市場 共探航運指數期貨新... |
16:19 | 莫高股份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28億... |
16:14 | 東方嘉盛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 |
16:12 | 2024年營收不足3億元 蘭州黃河被實... |
16:10 | 甘肅能化2024年實現凈利潤12.14億... |
16:10 | 坤恒順維2024年超三成營收用于研發... |
15:49 | 央行最新部署,事關金融“五篇大文... |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