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見習記者 毛藝融
隨著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邁入收官之年,滬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持續向好,展現出較強的經營韌性。據統計,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滬市262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逾15萬億元,在滬市中占比超過三成,相較2020年初市值增幅超過7%,規模持續提升。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滬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20.78萬億元和2.0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9%和8.5%。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借助各項資本工具,滬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提質增效,優化治理。與此同時,隨著今年5月份《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出臺,新一輪改革紅利不斷釋放,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推動更多優勢資源向上市公司匯聚,為資本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來,滬市央企不斷深入實施專業化整合,聚焦主責主業,加快資源有效整合,在服務國家戰略、優化國有經濟布局、促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1月4日,滬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共披露重組方案10家次,涉及交易金額約514億元;完成非公開發行4家次,募集資金約63億元。
例如,中國建材集團推動旗下寧夏建材、祁連山、中材國際等多家公司啟動重組,理順集團內部業務架構,解決同業競爭,并完善公司產業鏈,實現行業深度整合;中國寶武集團下屬寶信軟件、寶鋼包裝通過重組,進一步做優、做強、做大主業,提升綜合競爭力。
同時,滬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積極利用分拆上市機遇,優化子公司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業務板塊估值,打造專業化上市平臺。今年以來,中國西電、中國交建先后公告分拆預案,擬將下屬電器設備檢測、咨詢設計等板塊獨立上市,從而理順業務架構,突出主業優勢。
此外,再融資成為不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青睞的手段。中國能建于今年10月份公告稱,擬非公開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150億元,用于以新能源為主的新型綜合能源項目。近期,滬市金融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郵儲銀行拋出450億元定增方案,擬用于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為公司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有力支持。
“國企改革一直是央企的重點任務,尤其是利用好國企相關控股上市公司平臺,通過項目增發、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進一步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體現。”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17:14 | 萊美藥業:公司持續推進新增藥品IN... |
17:14 | 中科海訊:截至2025年4月18日公司... |
17:14 | 蔚藍鋰芯:馬來西亞天鵬一期項目現... |
17:14 | 華僑城A:截至4月18日公司股東總... |
17:14 | 萊美藥業:納米炭鐵是在公司產品納... |
17:14 | 廣博股份: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數... |
17:14 | 盛幫股份:目前使用PEEK材料的產品... |
17:14 | 阿爾特:機器人業務目前處于早期培... |
17:14 | 怡亞通: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股... |
17:14 | 南山控股:控股股東中國南山已全額... |
17:14 | 易天股份:研發過程中會使用到PLM... |
17:14 | 國藥一致:公司目前無重組計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