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8個月,A股首發上市(IPO)和再融資合計超8977億元。其中,223家企業在滬深交易所實現IPO,合計融資4181.53億元。
今年以來,證監會堅持科學合理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在把好資本市場“入口關”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審核注冊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提高審核注冊效率。
業內人士認為,新股常態化發行能夠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多作用、投資者形成長期穩定預期,對助力穩經濟大盤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除了新股發行常態化,再融資常態化、退市常態化等都要跟上,“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才能真正實現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前8月融資8977億元
IPO審核注冊速度提升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223家企業在滬深交易所實現IPO,合計融資4181.53億元,260家上市公司實現再融資,合計融資4795.78億元。在全球主要市場股權融資普遍低迷背景下,A股融資額超過全球其他各大資本市場。
IPO審核通過率也有所上升。今年前8個月,共有352家企業IPO上會(二次上會以最終結果計算),其中327家過會、6家暫緩表決、19家被否,過會率為92.9%,較2021年同期的89.75%有所上升。
東興證券非銀金融組首席分析師劉嘉瑋表示,年初以來,監管層加大力度鼓勵企業直接融資需求,IPO發行規模同比保持較快增長,IPO常態化發行為A股市場全面注冊制推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有企業如期上市,就有企業“黯然”撤單,且今年企業主動“撤單”的情形有所增加。截至8月底,共有202家擬IPO公司撤回了IPO申請。有些公司經歷多輪問詢后,主動撤回材料。有些公司已經過會,但在注冊階段撤回了IPO申請。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選擇主動撤回IPO申請,背后有諸多原因,包括前期申報工作未做好、板塊定位不符、回復問詢準備不足、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存在問題等。與此同時,隨著發行環節制度完善,監管部門對違法、違規上市企業及中介機構的懲處力度持續加強,讓“瑕疵”上市公司不再心存僥幸“帶病闖關”。
科技創新類融資額增速高
市場結構逐步優化
在A股IPO常態化的同時,市場結構也在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類“新面孔”不斷增加。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以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為代表的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融資額增速較高,同比增長分別達到69%、61%和25%。從行業分布來看,電子、電力設備、機械設備等高端制造的募資金額居前。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認為,常態化發行有利于提升我國直接融資比例,做好金融對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支持,特別是代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科技創新企業。電子、電力設備等高端制造業募資金額居前,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正逐步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科技強國邁進。
與此同時,機構投資者作為專業投資人,今年參與新股發行的意愿顯著提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發行的新股中,公募、社保、企業年金、險資等機構資金網下獲配比例平均值3.94%、中值4.97%,相較去年同期水平的3.86%和4.29%有所上升。
劉嘉瑋表示,新股發行常態化通過支持企業在一級市場以股權融資的形式滿足各類資金需求,為企業引入戰略投資者和長期財務投資者,對企業長期健康發展大有裨益,并通過支持企業發展的方式實現穩經濟、穩市場。
德勤資本市場服務部認為,隨著注冊制改革進一步深入,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保持常態化穩定發行,2022年四季度融資額有望保持增長趨勢。
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
不斷提高審核注冊效率
今年以來,證監會堅持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強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功能發揮,在把好資本市場“入口關”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審核注冊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不斷提高審核注冊效率,積極支持更多符合條件企業上市融資,助力穩定經濟大盤。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表示,科學合理保持IPO常態化非常重要。金融資產是跨期資產,包括新股發行在內,市場需要有正常的、長期的預期。資本市場必須規范化、法治化,不進行人為調控,既不無故中止,也不無故突然加速,而是讓市場機制發揮更多作用、投資者形成長期穩定預期。同時,新股常態化只是一個方面,再融資發行常態化、退市常態化、投資者保護常態化都需要跟上,“優勝劣汰、有進有出”才能真正實現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負責人王曙光表示,新股常態化發行對穩經濟大盤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應有之義。一是推動資本市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穩市場預期,暢通融資渠道,提升直接融資效率,支持更多科技創新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二是吸引長期資金入市,為資本市場培育、發展更多長期機構投資者,吸引長線資金通過戰略配售等方式參與認購、增加權益配置。三是滿足居民多元化資產配置的需求,有助于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11:08 | 佛塑科技收購金力股份 戰略布局新... |
10:55 | 中廣天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多... |
10:55 | 重磅突破!一汽解放全自主無人駕駛... |
10:55 | 一汽解放多領域實現突破 技術創新... |
10:53 | 奇安信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3.49億元 ... |
10:52 |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AI規模應用... |
10:48 | 承載品牌向“寬”發展重任 領克900... |
10:42 | 韌性筑基激活乘數效應 伊利股份邁... |
10:39 |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4月... |
10:38 | 致遠互聯亮相2025 IT市場年會 |
10:32 | 研判金屬價格走向 安泰科召開2025... |
10:30 | 扎根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鏈 科創板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