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市公司到中介機構,從體系建設到監管措施,資本市場各個方面呈現積極變化
本報記者 吳曉璐
2019年9月9日至10日,證監會召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工作座談會,提出“深改12條”,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大幕由此開啟。2022年9月9日,“深改12條”提出已滿三年。
三年來,監管部門持續推動各項改革措施有序落地,漸次花開: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多層次市場體系不斷健全,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升,法治建設蹄疾步穩,對外開放走向縱深,投資者結構逐步優化……
“總體來看,三年來,‘深改12條’各個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從上市公司到中介機構,從體系建設到監管措施,資本市場各個方面呈現積極變化。”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郭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覆蓋面包容度顯著提升
“深改12條”中,第一方面重點任務便是“充分發揮科創板的試驗田作用”。三年來,科創板“試驗田”作用持續發揮,注冊制改革經驗復制到創業板和北交所。此外,資本市場發行承銷、信息披露、并購重組、再融資、退市等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廣度深度持續拓展,投融資功能顯著增強。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9月8日,A股上市公司達4904家,總市值81.93萬億元。其中,注冊制下,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別達460家、364家和110家,上市募資額分別為6885.96億元、3386.59億元和223.64億元。綜合來看,注冊制下上市公司達934家,上市募資額合計1.05萬億元。
與此同時,多層次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區域性股權市場和新三板聯動增強,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各具特色,差異化發展,創投和私募股權機構作用凸顯,期貨和期權產品破百,資本市場覆蓋面和包容度顯著提升。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亦是“深改12條”的重點。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為綱領,監管部門細化落地舉措,在把好“入口關”的同時,聚焦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解決大股東違規占用擔保等突出問題,強化退市監管,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良性市場生態加速形成,上市公司整體質量穩步提升。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上述4904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計營業收入34.48萬億元,同比增長9.31%,實現凈利潤3萬億元,同比增長3.95%。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年來,資本市場變化顯著,一是資本市場體量明顯擴大,A股上市公司總數從3600余家提升到接近5000家,總市值躍升至約83萬億元;二是資本市場活力和韌性大幅上升,今年以來日均成交額較2019年同期水平接近翻倍;三是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融資的支持力度增強;四是上市公司競爭力愈發強勁,在多個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公司。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三年來,從資本市場內部結構來看,最大的變化有四方面,一是科創板為中國科技產業轉型提供了融資發展平臺;二是上市公司質量持續提升,違法違規行為得以改善;三是私募基金監管更加嚴格;四是監管理念更加科學化。
從專業投資者角度來看,“深改12條”給資本市場帶來了改革紅利。星石投資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優化了投資環境,增添了市場活力。投資者結構進一步優化,減少了A股的非理性波動,促進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機構投資者力量壯大
良好的法治環境是中長期資金入市的保障。三年來,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法治環境不斷改善。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先后實施,欺詐發行、信披違法、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違法成本顯著提升。
在資本市場法治化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中長期資金入市亦順理成章。隨著險資和年金基金權益類投資比例上限提升,外資持續凈流入,資本市場中專業機構投資者力量持續壯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境內專業機構投資者和外資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達到了22.8%。
“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是股市健康發展的表現之一。”上述星石投資人士表示,和海外市場相比,國內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還有不小的提高空間,后續機構投資者的議價權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三年來,資本市場制度型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吸引更多境外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外資持股比例放開,一大批外資金融機構跑步入場;A股納入MSCI等國際知名指數且納入因子不斷提升;境內外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擴圍,境內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拓展至瑞士、德國市場;ETF納入滬深港通標的,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進一步深化。
改革需久久為功
目前,“深改12條”中大部分措施已經落地,剩余部分也正在推進中。專家認為,下一步資本市場深改重點在于全面注冊制改革、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高水平雙向開放等方面。
郭靂認為,資本市場的改革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如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目前依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中介機構的執業水平取得一定改善,但打造中國特色優質券商仍須努力……改革需要不斷與時俱進。
“12條內容涵蓋了資本市場發展的各個領域,部分內容需要長期推進,如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強債券市場建設等。”魏鳳春表示。
明明則認為,未來資本市場改革可能會側重以下方面:一是穩步推進全面注冊制改革,釋放市場活力;二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強化特色板塊功能,促進衍生品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良性互動;三是持續推進資本市場法治建設,保護投資者利益;四是加大開放程度,打造更加國際化的資本市場;五是助力科技創新,培養良好的創新氛圍。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方大特鋼:第八屆董事會第五十次會... |
21:52 | 海通發展:第四屆監事會第十五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