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金融和資本市場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上鞏固了世界第二的地位,資本市場規模居于世界第二位,資本市場的作用、發展方向、改革目標進一步清晰明確,即建立“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經過持續深化改革,一個充滿朝氣的新時代資本市場已經展現在人們面前,A股已成為國際金融機構、中長期資金不可忽視的重要投資標的。
從7月26日起,本報隆重推出“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資本市場非凡十年”大型主題報道,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揚帆突進、金融市場穩健發展步步為營、資本市場銳意革新砥礪前行的一幀幀畫面,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成就和經驗,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報記者 閆立良 吳曉璐
見習記者 郭冀川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創新求變的真實寫照。
從1990年交易所設立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一直處在不斷探索實踐之中。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證券法》的多次修訂、新老“國九條”的頒布,都為資本市場進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7年11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國務院金融委”)成立,主要職責包括落實金融工作的決策部署、審議金融業改革發展重大規劃等。2018年7月2日,新一屆國務院金融委成立并召開第一次會議。此后,資本市場新一輪深化改革進入快車道。
“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通過深化改革,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這是2018年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資本市場確定的發展方向和總目標。
至此,困擾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多年的一系列問題得以厘清:進一步確立了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金融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描繪了新時代資本市場的具體特征,即“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十二字方針。
當前,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深化改革、銳意創新、穩健發展,新時代資本市場的“新藍圖”正從愿景走入現實: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注冊制改革的“牛鼻子”作用已經顯現,高水平開放顯著增強了市場吸引力,實體經濟的“基本盤”得到了夯實。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已經走在了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上,同時市場的韌性亦顯著增強,獨立性和個性化特征也已顯現,宏觀經濟“晴雨表”的功能正在加強。
多層次資本市場日益完善
市場活力迸發韌性增強
“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適配性大幅增強,股債融資累計達到55萬億元。暢通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科創板‘硬科技’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6月23日,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毫無疑問,資本市場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頂層設計密切相關。2013年11月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指出“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這是注冊制改革首次寫入中央文件。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夯實實體經濟“基本盤”的重點。2019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提高上市公司質量”。2020年10月份,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成為資本市場改革重點工程。
正是緣于這些關于資本市場發展的要求和舉措見諸頂層設計文件,監管部門精準施工,才有了深化改革所需要的適宜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目前,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日益完善,各板塊堅持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市場包容性、適應性和覆蓋面大幅提高。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深刻內涵是法治化、注冊制改革、對外開放、多層次市場建設以及價值投資引導。”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對記者表示。
資本市場深化改革,需要堅實的法治保障。近年來,隨著新《證券法》、《刑法修正案(十一)》、《期貨和衍生品法》等法規的落地,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資本市場法律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法治環境已經形成。
與此同時,在“四個敬畏、一個合力”監管理念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大投保”體系逐步健全,中辦國辦印發《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零容忍”執法威懾力顯著增強,市場生態持續改善,韌性增強。
“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深化改革舉措的落地見效,A股活力明顯提升,市場保持較強韌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
“隨著深化改革的推進,資本市場發生了更加積極的結構性變化。”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睿表示,對外吸引力不斷提升,外資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不斷增加;對內直接融資能力提升,發行上市標準包容性增強,去年A股IPO數量和融資額均創歷史新高,對各類市場主體的吸引力不斷提升。
抓牢注冊制改革“牛鼻子”
常態化退市機制加快形成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進博會上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經過259天的籌備,科創板于2019年7月22日開市。
注冊制是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按照尊重注冊制基本內涵、借鑒國際最佳實踐、體現中國特色和發展階段特征三個原則,從科創板試點,到創業板“存量+增量”改革,再到北交所設立,注冊制改革蹄疾步穩,成果斐然。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7月25日,科創板公司達440家,合計IPO募資6421.66億元,注冊制下創業板337家公司上市,合計IPO募資3069.8億元,北交所上市公司104家,上市募資合計210.94億元(不含轉板上市公司)。
“注冊制改革實現了上市程序的市場化,通過優勝劣汰的市場化機制來實現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注冊制落地不僅僅是一次市場機制的改革,更是一場市場主體間關系的重塑,對市場環境和投資理念產生了深刻影響。”張曉燕表示。
“注冊制改革帶來的另一個重大變化就是退市制度改革。”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記者表示,注冊制改革解決了入口問題,退市制度改革是解決出口問題。因此,入口端包容性提升,也要求劣質公司應退盡退。
2020年底,退市新規落地,財務類、交易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退市指標全面優化。今年以來截至7月25日,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已達42家,超去年全年2倍,常態化退市機制正加快形成。
注冊制以信息披露為核心,需要上市公司真實、準確、充分、完整、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投資者根據信披做出投資決策,中介機構歸位盡責是提高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環節。近年來,證監會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從嚴查處中介機構及從業人員違法行為,有力督促中介機構發揮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
明明認為,注冊制改革還在積極穩妥地推進當中,需進一步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首先,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壓實中介機構的主體責任,堅決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其次,進一步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引導中介機構挖掘潛力更高的企業,為投資者提供更具投資價值的選擇。最后,注冊制對中介機構的財務審核能力、研究定價能力和內控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介機構應加強人才建設,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鞏固實體經濟“基本盤”
高水平開放增強吸引力
作為產業“排頭兵”,上市公司涵蓋了國民經濟多數行業大類;2021年,實體上市公司利潤總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45.0%;上市公司繳納的稅費,相當于全國稅收收入的近1/4。上市公司的實體經濟“基本盤”地位更加穩固。
目前,以注冊制改革為龍頭,資本市場改革走向深水區,市場廣度和深度持續拓展。據三大證券交易所數據統計,截至7月25日,京滬深交易所上市公司達4849家,合計總市值82.6萬億元,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上市公司數量、市值與2018年底相比分別增長35.3%和89.92%。交易所債券市場托管面值達12.64萬億元,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從融資結構來看,資金正加速流入科技創新領域。興業證券策略研究中心總經理、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融資主體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2010年,A股上市公司股權融資規模為1.03萬億元,其中銀行業占比近1/3,而2021年A股上市公司合計股權融資1.67萬億元,其中電子行業拔得頭籌,同時新能源、電子、軍工、醫藥、計算機、通信等科技行業合計占比已升至36.3%。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加速經濟轉型升級的功能正得到充分發揮。
“資本市場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提供了融資平臺和發展空間,對加快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記者表示。
“上市公司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市值超過千億元的戰略新興行業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完全是空白發展到現在46家,上市公司也日益成為經濟轉型升級重要的動力源。”李超表示。
此外,隨著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資本市場逐漸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平臺。目前股市投資者總數已超過2億。2011年至2021年,上市公司累計現金分紅超過9.7萬億元。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認為,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抓手有三方面。第一,要持續推進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為上市公司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第二,推動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常態化。第三,強化上市公司的內生增長動能和創新的發展機制,來提高綜合的經營管理水平,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制度型雙向開放加速推進。滬港通、深港通、滬倫通等互聯互通機制先后開通,并在今年得到進一步優化,2月份,境內外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業務雙向擴圍,境內方面從上交所拓展至深交所,境外方面從英國拓展至瑞士、德國市場;7月4日,ETF正式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互聯互通交易。
QFII、RQFII、QDII等制度不斷完善,A股先后被納入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國際知名指數,境外上市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程度顯著提高。在此背景下,外資連續多年凈流入,截至7月25日,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1.68萬億元。另外,全面放開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外資股比限制,目前已有12家外商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獲批。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的意愿與積極性會進一步提高,境內金融市場投資者結構將不斷優化,在此過程中,中國證券期貨市場的國際影響力也會持續擴大。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進程中,資本市場責無旁貸地承擔著“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國務院金融委從“發揮好資本市場樞紐功能”到“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的表述變化,是對資本市場在穩經濟、穩金融、穩預期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肯定。目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已經實現基本匹配,融資平臺與投資平臺并重的理念也深入人心。踏上新征程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將繼續堅持十二字方針,繼續為境內外企業和投資者闡釋“風景這邊獨好”的深刻含義。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