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支持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加快恢復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23項政策舉措。
《通知》著眼于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實施延期展期政策、優化監管工作安排、發揮行業機構作用等四個方面,在企業申請首發上市、北交所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需要提交的反饋意見、問詢回復、財務資料時限等作出延期等柔性安排;通過視頻會議等非現場方式,以及減免上市公司、交易所會員等相關費用,體現監管彈性和溫度;充分發揮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作用,助力抗疫和復工復產等。
《通知》主要針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包括上海、吉林等全面實行封控管理、靜態管理等措施的區域,以及餐飲、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鐵路運輸等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后續,將根據情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采取有效手段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
《通知》要求,采取有效手段,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
對2022年業績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申請首發上市的企業,在符合板塊定位及發行上市條件的前提下,經中介機構核查情況屬實且不對持續盈利能力或持續經營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的,相關審核或注冊工作正常推進。2022年年底前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的上市公司再融資申請實施專人對接、即報即審、審過即發。
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企業申請北交所上市、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的,實施專人對接、即報即審、審過即發。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企業發行公司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或者債券募集資金用于疫情防控相關領域或用于償還疫情防控期間到期債券產品的,實施專人對接、即報即審。
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申請適用“小額快速”審核機制,在計算交易金額時不再適用最近12個月內累計計算的要求。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放寬募集配套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的比例限制。
加快公募基金產品特別是權益類基金、抗疫主題基金等產品的審核進度。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企業相關基金產品的行政許可事項,依法依規給予支持。
市場人士指出,近年來,證監會持續推動投資端改革,大力推進權益類基金發展,工作成效明顯。加快公募基金特別是權益類基金、抗疫主題基金等產品審核進度,有助于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提升機構投資者占比,充分發揮公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穩定器”和“壓艙石”的功能作用,同時有助于引導更多資金投向抗疫相關企業,更好支持抗疫和復工復產。對于受疫情影響嚴重、無法及時提交基金產品行政許可的相關簽字、蓋章文件的,可視情況采取基金管理人先說明、后補充的方式,依法依規加快疫情嚴重地區基金管理人產品注冊審查進度,傳遞監管溫度,確保相關機構業務正常開展。
實施延期展期政策體現監管彈性
《通知》要求,實施延期展期政策,體現監管彈性。
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發行人的反饋意見、審核問詢回復時限可以延長3個月,告知函回復時限可以延長1個月。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企業申報發行公司債券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暫緩計算審核階段反饋意見回復時限、中止時限3個月。
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的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項目確實不能按期更新財務資料或發出股東大會通知的,可以在充分披露疫情對本次重組的具體影響后,申請財務資料有效期延長或股東大會通知時間延期1個月,最多可以延期3次。
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的上市公司取得重大資產重組行政許可批文后,可以申請暫緩計算批文有效期,暫緩計算期限最長不超過12個月。
支持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私募基金備案,適當延長管理人首支私募基金備案和信息報送時限,適當放寬私募基金登記備案材料簽章要求和部分工商材料要求。
優化監管工作安排傳遞監管溫度
《通知》明確,優化監管工作安排,傳遞監管溫度。
通過視頻會議等方式,確保發審委會議、重組委會議、上市委會議正常推進。在首發上市、北交所上市、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審核或注冊過程中落實好電子化、無接觸報送、送達工作機制,加強審核部門與發行人、上市公司、中介機構電話溝通、線上咨詢的保障機制,高效高質量提供服務。
發行人、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可以通過電子簽章方式提交申報材料、問詢回復等相關文件。對確受疫情影響、無法統一簽名的自然人,可以通過提供簽字頁電子掃描文檔方式辦理。
申請發行債券產品的企業,對于確受疫情影響無法及時提交相關簽字、蓋章文件的,可以視情況先由主承銷商出具相關說明,后續補充提交。
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企業,2022年6月底前擬以2021年年報申請首發上市、北交所上市的,如現場走訪存在困難,證監局可以借助電子網絡手段對輔導驗收提前開展預溝通,可以采取非現場驗收方式。
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的公開發行證券并上市的企業,2022年上市當年因受疫情影響業績大幅下滑的,對發行人和相關保薦機構給予適當監管包容。
市場人士認為,部分企業因受疫情嚴重影響而業績大幅下滑,屬于不可抗力因素,依法對相關保薦機構和發行人予以適當監管包容,有助于解除其后顧之憂,激發保薦機構服務企業的積極性,幫助企業盡快渡過難關。
《通知》要求,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新設證券基金機構,可以通過線上視頻的方式開展現場檢查,后續補充核查,支持公司在符合開業條件后盡快取得業務許可證。
市場人士認為,將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新設證券基金機構現場檢查由線下調整為線上,后輔以針對性的補充檢查,有利于在確保檢查效果的前提下,實現盡早開業,降低疫情對機構經營的影響。
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證券基金期貨經營機構,在保持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實施更加靈活的監管安排,包括允許推遲報送相關報表、實行許可備案電子化等。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和利益沖突并報告證監局后,允許在人員配備、隔離制衡、流程管控等方面靈活安排。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接近監管部門人士處獲悉,一是對于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風險和利益沖突,并事先報告證監局后,可在人員配備、輪崗休假、隔離制衡、流程管控等方面。適當靈活安排。二是在保持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允許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推遲報送相關報表。通過實施彈性政策,體現出了監管溫度,有利于行業機構壓實疫情防控責任,同時實現行業機構正常穩健運營。
《通知》要求,優化滬深證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業務操作安排,適當延長信息披露直通時段。支持市場主體線上辦理業務,支持上市公司召開線上股東大會或債券、資產支持證券持有人會議。律師因疫情影響確實無法現場參會的,可以采取視頻等方式見證股東大會、開展簿記建檔工作。
對參與化解民營企業特別是上市民營企業流動性風險的證券公司,在風控指標計算、私募基金子公司設立和產品備案、分類評級等方面給予監管支持。
滬深證券交易所免收上市公司2022年度上市初費、上市年費和股東大會網絡投票服務費。北交所免收上市公司2022年上市年費。全國股轉公司免收相關地區掛牌公司2022年掛牌初費和年費。中國結算免收相關發行人2022年登記結算費用。各期貨交易所減收相關期貨經營機構手續費、減免席位費。支持各協會通過免收減收會費、延期交納會費、免費培訓等方式,加大會員服務力度。
發揮行業機構作用,助力抗疫和復工復產
《通知》提出,發揮行業機構作用,助力抗疫和復工復產。
鼓勵證券公司積極發揮融資中介職能,支持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開展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引導證券公司與股權質押到期還款困難的客戶,協商展期3至6個月。對于因疫情防控實施隔離或者接受救治的融資融券客戶,盡量減少強制平倉,柔性處理。
業內人士指出,一是對因受疫情影響無法正常經營、存在流動性困難的實體企業,證券公司可視情況對其股票質押展期3至6個月,或通過補充擔保物等方式暫緩違約處置。二是對因隔離或接受治療無法及時處理融資融券問題的投資者,支持證券公司適當延長補充擔保品的時間,暫緩實施違約處置。通過實施“柔性”政策,緩釋融資主體流動性困難,更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通知》提出,支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踐行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理念,積極以自有資金申購旗下基金產品,積極發揮專業投資者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流向抗疫相關企業。
鼓勵證券公司設立私募資產管理產品,通過私募基金子公司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設立私募基金產品,對接相關企業融資需求,降低融資成本。
市場人士指出,符合規范整改要求的證券公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參與化解民營上市公司流動性風險,可設立專門的二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提高了行業機構設立私募資產產品、私募基金產品的積極性,為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獲得融資、降低融資成本提供有力支持。
《通知》提出,發揮期貨市場作用,發揮期貨避險功能,助力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企業風險管理。抓好產業客戶培育活動,穩步擴展“期貨穩價訂單”至瀝青、低硫燃料油等能化期貨品種。對于在疫情期間服務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和行業的中小微企業表現突出的期貨公司,在分類評價中予以加分。
持續推動資本市場更多對外開放措施落實落地,及時了解回應境外投資者訴求和關切,保障外資機構同等適用支持政策。
12:58 | 孚能科技2024年大幅減虧 動力電池... |
12:52 | 天智航2025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10... |
12:51 | 錦江航運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2:50 | 江順科技披露上市后首份一季度報 ... |
12:50 | 云頂新耀:伊曲莫德在香港獲批上市... |
12:49 | 現金分紅金額逐年增加 三七互娛一... |
12:48 | 白云機場2024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 |
12:48 | 皓元醫藥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以創... |
12:24 | 中控技術:一季度工業AI戰略穩步推... |
12:22 | 全棧智能驅動增長 軟通動力第一季... |
12:21 | 每日互動應用場景入選國家數據局公... |
12:21 | 呈和科技2024年營收凈利實現同比雙...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