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新 見習記者 郭冀川
近年來,一到年報業績預告期,往往成為部分上市公司商譽減值的爆發期。今年數知科技、眾生藥業等公司均因為突然爆出巨額商譽減持,導致股價暴跌,部分公司也因為商譽減值迎來了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15年A股上市公司商譽規模為6507億元,在2016年突破萬億元到1.07萬億元,2018年達到峰值1.31萬億元。隨后兩年,A股上市公司商譽有所下降,在2020年三季度,商譽規模仍達到1.28萬億元。
商譽占凈資產比例
超20%是高危
“從目前披露的年報和年報預告看,今年不少公司都進行了商譽減值,主要集中在文娛行業和部分傳統產業,大多數公司商譽減值都源于高溢價并購。”巨豐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中信證券行業分類中,文化娛樂類60家上市公司里,已有52家公司披露2020年業績預告,其中13家公司對商譽進行不同程度減值,占比25%。有的是因為市場環境影響,如中青寶表示,科技文旅業務因無法對外營業,需要計提商譽減值;有的是收購資產經營業績不理想,甚至虧損,如ST游久等。
商譽是資產重組時候,購買成本超過凈資產公允值部分的差值,是企業未來實現超額收益的現值。近幾年一些上市公司為提升業績或者追逐熱點,高溢價收購資產導致商譽水漲船高,用業績承諾刺激股價,隨后便因為業績不及預期商譽爆雷。
張翠霞表示,傳媒與游戲產業的一些公司目前尚未從泡沫破裂和商譽陰霾中走出來,商譽減值與并購對象經營上發生風險直接相關,對于這些經營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投資者一定要遠離和規避。
還有一些公司未進行商譽減值,或商譽減值金額較小,使業績得以減虧。如眾應互聯預告2020年減虧,原因是公司業績未考慮商譽減值的情況,而在2019年眾應互聯對商譽及無形資產計提減值準備11億元。三五互聯預告,2020年業績較上年同期虧損減少,原因之一是計提全資子公司商譽減值準備較上年同期大幅度減少。
上海邁柯榮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如果公司是經營原因,造成相關企業業績難以兌現,商譽減值相對符合市場預期則對公司股價影響較小。如果上市公司在前期并購中,對商譽評估有過高的水分,那么就要警惕商譽減值對股價的影響了。
徐陽說:“如近幾年收購頻繁且交易金額大,標的對賭業績增速較高,或者所收購標的的行業不景氣,年報發生商譽減值的風險最大。從財務角度來看,可以考量商譽占凈資產的比重,商譽占凈資產比重在10%以內,形成減值產生的風險不大,但超過20%以上,則對應為高風險水平。”
建議將年底披露商譽
改為季度披露
A股市場投資并購交易火熱,是導致上市公司商譽的整體規模快速膨脹的原因之一。每年年初都是A股上市公司年報業績預告披露的高峰期,這段時間也成為上市公司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的窗口期。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明確規定,公司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判斷是否存在可能發生資產減值的跡象,企業合并所形成的商譽,公司應當至少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于是,大多數上市公司選擇在年報發布前進行商譽減值測試。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資本市場研究專家況玉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商譽減值測試沒有時間上的具體約束,導致許多上市公司在季報、半年報中對商譽絲毫不提,甚至股價在概念題材和業績預期下漲勢良好,而到年報發布前,卻突然宣布巨額商譽減值。在處理商譽減值問題上,還需要進一步的信息披露規范。
況玉清說:“目前年報季一次性商譽減值計提行為十分普遍,但這并不是一種合理現象。建議監管機構在信息披露方面增加對商譽減值的披露要求,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對產生的商譽減值預期,在季報中進行初步披露,或每個財報季對并購標的個別財務數據進行單獨披露,這有助于投資者提前識別上市公司的商譽風險。”
另外,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也對商譽減值會計處理方式提出疑問,他對《證券日報》記者說:“商譽的確認和估算都是由上市公司自主進行,或者聘請評估機構及審計機構,這其中難免會存在偏差,甚至不排除有上市公司進行‘財務洗澡’,有計劃地進行商譽調整。這種行為常常掩蓋在合理的會計準則規范或數據分析之下,對商譽減值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一些上市公司很難客觀地進行商譽確認。”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