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期貨類糾紛及其解決歷來被視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上世紀后期以來,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及其糾紛解決機制快速發展,日益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焦點。
各國越來越傾向非訴訟方式處理
投資者權益保護及相關糾紛的特點是:首先,糾紛雙方當事人并非平等的民事主體,投資者一方相對處于弱勢;其次,投資者一方往往人數眾多,糾紛所涉權益數額不等,當事人維權意識能力參差不齊,難以用傳統常規方式處理;再次,此類糾紛日益呈多發態勢,解紛成本高,難度大,涉及的規則和事實存在不確定性,過于冗長、昂貴和復雜的訴訟程序容易對市場的穩定性、規則和秩序帶來負面影響;第三,這類糾紛與普通消費者或金融消費者爭議既有相似的原理和規律,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各國既有采用與金融消費解紛機制相同的方式處理的,也有建立專門機制的。基于對弱勢群體權益保護和證券基金行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強調,往往采用傾斜式保護和解紛方式。
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為了解決投資者權益保護類糾紛,持續進行了多種嘗試,包括集體訴訟、公益訴訟、示范訴訟、行政投訴、申訴專員機制和賠償基金等方式。盡管每種方式都各有利弊,但時至今日,各國越來越傾向于采用非訴訟方式處理,并加強行政監管部門的作用。其中,歐盟國家的申訴專員機制和美國的賠償基金都顯示出這種趨勢和特點。其效果表明,非訴訟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訴訟的發生,提高投資者保護的力度,有效降低解紛成本和風險,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運行。
我國已建立多元化解紛機制
我國資本市場發展起步較晚,相關機制、規則尚不盡完善,法學界、相關行業和社會公眾往往對訴訟寄予厚望,包括代表人訴訟、持股行權訴訟等,希望借此形成案例,創建規則,積累經驗。同時,監管部門和相關行業企業充分認識到證券期貨類糾紛的復雜性,積極致力于用非訴訟方式預防解決相關糾紛,逐步建立了包括當事人雙方協商,行業協會、中小投資者保護機構調解,行政主管監管機構投訴、調查及行政處理共同構成的非訴訟機制,以及先行賠付等制度。各種調解機構解決了大量糾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為訴調對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全面推進證券期貨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的意見》,正式將訴調對接推向制度化。
2019年,我國新修訂的《證券法》專門增設投資者保護一章,并針對因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法律責任以及相關糾紛的處理作出了特別規定。由此構建了一個由當事人協商、投資者保護機構調解和代表人訴訟等程序組成的、非訴訟程序與訴訟相銜接的多元化解紛機制,并開創了通過實體法與程序法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專門性解紛機制的先例。不過,其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和不確定性,包括在制度設計上,并未引進一些國家行之有效的申訴專員制度,先行賠付基金制度不盡完善,調解也并未設定為法定前置程序,而是將重點放在訴訟包括代表人訴訟上。由于此前作為有效調節閥的行政處理前置已被取消,難免導致此類糾紛向法院集中,形成高度的司法訴訟依賴,甚至可能引導當事人越過非訴訟程序,直接提起訴訟。不僅會使法院承受過大壓力,也不利于發揮行業和行政監管部門的作用,導致法院外調解作用和自主收案降低,而監管機構行政處理的主導地位和效益優勢亦無法發揮。
在這種背景下,訴調對接與在線調解作為一種銜接訴訟與非訴訟、緩解法院壓力和不足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國證監會共同推動“人民法院調解平臺”(tiaojie.court.gov.cn)與“中國投資者網證券期貨糾紛在線解決平臺”(www.investor.org.cn)實現數據交換、互聯互通,建立協調聯動、高效便民的證券期貨糾紛在線訴調對接機制,正是一種務實之舉。
在線平臺可有效整合資源并提高解紛效益
這就是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這個前面,首先應是在法院和訴訟之前,其次是在審判、判決之前。目前,我國尚無法通過制度設計將非訴訟機制作為主渠道,把證券期貨類糾紛最大限度地攔截在法院之外,但法院在受理此類案件后,仍可以在立案階段、審前階段、訴訟中和示范訴訟結束后等不同階段,通過各種方式引導當事人接受先行調解,并將案件委托給行業協會或投資者保護機構的調解組織進行調解。如此既適應了我國高度依賴司法的現實,保證了法院對調解的指導制約,提高了調解的正當性和規范性;也可在當事人直接起訴的情況下為其提供先行調解和非訴訟解決的機會,在減輕法院壓力的同時,有利于發揮各種專業性調解的特殊作用,以協商性(非對抗性)、專業性、便利靈活性、保密性和效益等優勢避免訴訟的固有局限。法院與行業協會和主管部門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分工負責,充分發揮行業自治、行政監管與司法救濟各自的作用,逐漸在糾紛解決實踐中探索更加合理的制度設計,有助于培養社會主體的調解文化、協商能力以及社會對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認同。
在線平臺是一種整合解紛資源、提高解紛效益的方式。近年來,我國在線調解獲得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政策支持,發展迅速,在證券期貨類糾紛調解和訴調對接中也同樣具有巨大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尤其是在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勢下,在線調解極大地便利了當事人,降低了糾紛解決的成本,發揮了便利、快速、及時、經濟的優勢,為資本市場和投資活動的正常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通過在線方式不僅可以進行調解,也可以在送達、告知、證據交換質證、賠償或補償計算發放等多方面和各環節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在提升證券期貨類糾紛解決機制的能力和質量方面意義重大。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