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來,證券行業各項利好頻繁落地。這一次,券商直投業務迎來春天。
3月17日,中證協下發《證券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管理規范(修訂意見稿)》和《證券公司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管理規范(修訂意見稿)》,并向各家券商及另類、私募子公司征求意見,反饋時間至3月23日。
從修改內容上看,修訂意見稿在整合現有監管及自律要求的基礎上,適當優化另類子公司的業務范圍、完善另類子公司參與戰略配售的制度基礎。此外,中證協還允許兩類子公司申請加入協會,接受協會的自律管理。
兩類子公司業務規范重訂
回顧此前情況,自2007年至2016年,券商直投業務經歷了“證監會試點審批階段”——“證券業協會自律監管階段”——“基金業協會自律監管+證券業協會自律監管雙重監管”等多個階段。
2016年底,中證協發布《證券公司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管理規范》和《證券公司另類投資子公司管理規范》,原有的《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規范》廢止。券商私募子公司和另類子公司也因此開始分道揚鑣,各自走向相互獨立的專業化經營方向。
針對此次修訂背景,中證協指出,截至2019年底,另類子公司與私募子公司基本上完成下屬機構清理,合規風控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證券公司通過進一步加強另類投資和私募基金業務,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愿望日益迫切。基于此,中證協對兩份業務規范的部分內容進行了修訂。
另外,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相關精神,市場主體有權自主決定加入或者退出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中證協也對此進行了相關修訂。在修訂后,另類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均可自愿申請加入中證協,成為協會普通會員,接受協會的自律管理。
明確二級子公司設立
在私募子公司管理規范的修訂上,中證協主要是對此前下發的兩期《關于證券公司子公司整改規范工作有關問題的答復》進行整合,主要是對私募子公司設立二級子公司的業務規范進行確認,并取消設立二級子公司需向協會備案的要求。
在二級子公司的問題上,修訂稿規定,私募基金子公司根據業務開展需要,可以下設子公司;且應持有該二級管理子公司35%以上的股權或出資,并擁有管理控制權;下設多家二級管理子公司的,子公司間業務范圍應當清晰明確,不得交叉重復。
雖然二級管理子公司不得再下設子公司,但在業務開展中有需要時,經向協會備案,仍可設立特殊目的機構(SPV)。SPV不具備私募基金管理資格,僅可開展備案內容范圍內的活動。有業內人士點評,這一規定在完善監管規定的同時,更保障了金融業務的靈活性。
另外,修訂稿進一步明確私募子公司及二級管理子公司人員配備要求,其中,具有5年以上投資管理或資產管理經驗的高管不得少于2人,2年以上相關經驗的投資管理人員不得少于3人,投研人員不少于3人,且需具有專門的合規風控人員。
事實上,對于頭部券商而言,近年來私募股權投資已成為重點發展領域。清科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50強榜單中,中金資本、金石投資、海通開元、東證資本等頭部券商私募子公司均在榜單20名之內。
北京某大型券商業務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指出,與市場上其他PE機構相比,券商系私募在資本實力、投資策略等方面仍略顯遜色,但券商系私募仍具備強大的資源優勢,包括可有效利用母公司強大的研究團隊、分支機構“觸角”深入開發地方市場機遇等。在業務開展中,券商私募子公司可在提供投資后持續引入“活水”,提供資本服務和產業資源,打造一站式服務。
優化另類子公司業務范圍
在2019年科創板市場從無到有、蓬勃發展之際,券商另類子公司作為券商跟投制度的重要參與者,也在去年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目前已上市的9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共有33家券商子公司進行了跟投,合計跟投金額高達38.79億元,在穩定科創板市場、促進合理發行定價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此次修訂中,《管理規范》進一步完善另類子公司參與戰略配售的制度基礎。同時,另類子公司也可以將跟投持有的科創板股票向證券金融公司借出開展轉融券業務。另類子公司根據監管要求被動參與境內交易所股票戰略配售的,不受“投資+保薦”禁止條款的相關限制。
在券商另類投資尚未嚴格規范之時,其投資領域相當廣泛,衍生品、量化投資、股權質押融資等均有參與,部分活躍公司甚至涉及房地產融資、藝術品、紅酒等領域。不過,在此前直投行業整改之際,另類子公司投資業務范圍也相對受限,行業活躍度下降。
在此次修訂中,另類子公司的業務范圍進一步得以優化,具體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經母公司制度明確的自營業務范圍以外的業務范圍;二是屬于母公司自營范圍但未實際開展的業務或能劃分投資特征的業務種類;三是在有效防范利益沖突的基礎上投資的衍生品、大宗商品、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轉讓的股票等其他標的;四是以現金管理為目的投資于風險較低、流動性較強的證券。
“這也意味著,在跟投之外,券商另類子公司有希望開拓新的市場機遇。”某資深投行人士指出,科創板雖然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但也并非全無風險,部分跟投已出現浮虧。在各家券商紛紛新設、增資另類子公司之時,作為此前券商直投業務的重要部分,券商另類子公司仍需尋求自身獨特的發展路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不斷提高專業投資的能力。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