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上海遭遇少見的冷冬天氣。在浦東的一間咖啡館,基金經理袁成(化名)點了一杯美式咖啡。記者與他聊天的時候,他一直攪動著咖啡,說到急切處,明顯能看到攪動的速度加快,而思索的時候,停下手來,提起咖啡匙,看著淡棕色的咖啡順著匙尖淌下。
聊天的主題是“抱團”行情。2021年以來,A股股指持續上漲,股票卻跌多漲少。袁成曾經是“抱團”行情的受益者,而今卻覺得正在被行情拋棄。從2020年四季度到現在,他的持倉更趨分散,他的投資不愿意再盯著熱門賽道。極致的“抱團”行情,已經讓他感到壓力,其產品凈值表現投資者并不滿意。對于誰在抱團、抱團方向是否必然賺錢、何時變天等問題,袁成通過投資已經回答了一部分,但是完整的答案,他承認不知道。采訪中,他一直強調“我個人覺得”“我自己的觀點”……這份謹慎,或許是大部分投資者共同的心態。
開門行情紅了誰
當投資者站在2020年年底,期待2021年行情開門紅的時候,大約是希望市場普漲的。當然,這只是一種期許,行情并不會如所有人意。但是,大約也沒幾個人會預料到2021年的開門行情會演繹得如此極致——取勝的法寶只有一個,抱團,抱定龍頭股、強勢股。
數據顯示,在全市場4115只股票中,上周的5個交易日,下跌股票分別為1100家、2385家、2980家、3296家和1976家。雖然上周五分化略有收斂,但是前四個交易日下跌數量逐漸增加,下跌數占比分別高達26.7%、57.9%、72.4%、80.1%。
當然,抱團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情。國盛證券數據顯示,2020年12月以來,市場整體呈現出市值越大漲幅越明顯的現象,抱團行情很明顯。近60個交易日以來,市值千億元以上的股票平均漲幅達22.6%,而50億元以下的股票平均跌幅達9.4%,分化較為明顯。2021年以來的5個交易日,不少小市值股票成交量快速萎縮,在上周總成交額靠后的個股中,剔除ST股,不少總市值在50億元以下,甚至是20億元以下,多在盤中走出“心電圖”走勢,盤中多個時段橫盤甚至沒有成交量。
“是基金機構在抱團強勢個股,這樣的抱團行情已經延續一段時間。我不知道該怎么定義現在的行情,我也不知道這樣的抱團會不會以及能不能持續下去,更不知道抱團的盡頭是什么。歷史是簡單重復還是花樣重復,甚至是跳出歷史的因循,答案只能留給時間。”面對這樣的行情,袁成的一番回答,并非虛與委蛇。
改變或許不在短期
總有人對市場的異常表現保持著警惕。
格雷資本總經理張可興表示,短期內并沒有看到抱團迅速瓦解的跡象,抱團可能會延續,但要在此時保持警惕。第一,1月新發公募基金近50只,是市場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疊加保險機構的資金增配,所以增量資金值得期待;第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并未突破3.5%,貨幣政策相對平穩,物價未明顯攀升,短期提高利率的可能性并不大。
張可興認為:“目前情況是無論有沒有基本面支撐的抱團股,多數均已處在估值和業績完全不匹配的狀態,業績增速雖然不錯但已透支。”
“現在的高回報在未來一定會通過更低的回報所體現出來。對于很多優秀公司來說,現在的高估值,若不考慮透支因素,屬于長期趨勢性變化,再跌回到很便宜的水平也不太容易。”拾貝投資表示,實際上,近一年很多股票的漲幅已超過貼現率下降能解釋的幅度,更多是把更長期限的增長貼現,把長期因素在短期放大,透支了部分未來的收益。對大多數的制造業公司來說,若沒有技術進步,最終利潤率通常不會特別高。一個公司在持續十多年的時間一直保持技術上的領先并不容易。而當前被推高的估值,是假設在未來始終保持領先地位,終點時依舊保持很高的利潤率,這對絕大多數公司來說都是一個不低的假設。
重陽投資認為,市場永遠是動態的,當市場逐漸對一種風格形成共識、演繹日趨極致時,因標簽不同而發生錯誤定價的比例上升,客觀上存在均值回歸的需求。隨著A股市場的不斷演化,未來均值回歸的過程也將呈現結構性分化的特征,同樣需要對公司的質量和增長潛力進行仔細甄別。在選股上,優質賽道與傳統行業同樣存在結構性機會,優質賽道更加注重估值與成長確定性的匹配度。過去兩年中,市場給予優質賽道較高的估值溢價,是大時代背景決定的,有其合理性。這其中,一些具備優秀商業模式或優秀企業家的公司,正以指數型的方式為社會快速創造價值,不斷突破傳統的價值邊界。但在賽道估值普遍抬升的情況下,也不乏搭便車者。事實上,2020年下半年以來科技、醫藥、消費等優質長期賽道之間已經發生了顯著分化,成長邏輯清晰、確定性高的個股仍然表現強勢,但很多仍處于導入期、前景確定性偏低的公司已經大幅回調。進一步淡化價值和成長、周期與防御的區分,尋找業績與估值匹配的公司,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傳統行業均值回歸過程中,同樣需要對公司的質量和增長潛力仔細甄別。
小市值也有春天
“我們沒有機構關注,股價一直漲不上去,想找辦法,找到認可我們的機構。因為在公司內部看來,我們在做實事,在下功夫,應該在市場上得到合理定價。”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表示。他最近正在為機構調研的事情而發愁。這家公司屬于中游制造行業,最新市值在19億元左右。
袁成的觀點客觀理性。他說:“小市值公司,也有過春風得意。炒小炒差炒新,前幾年不少見。”
不過,袁成認為,優質的小市值個股也應該有它們的春天。跟他有一樣觀點的基金經理不在少數。
“并不是大市值就一定是好公司,業務規模或市值不是絕對的評判標準。核心還是選優質企業,而不是單純地看市占率很高或者企業規模很大。長期看,更重要的是企業經營的是不是好生意。”一位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即使是掙錢的企業,也需要考慮其成長空間、競爭壁壘、“護城河”、企業管理文化、管理層價值取向等方面。不論是大市值還是小市值企業,其中都有優秀公司。
“目前來看,抱團已經非常充分,炒作龍頭股票的熱度很高,但有部分投資者選擇了中小市值公司進行投資,小盤股的投資機會仍存。”張可興認為,目前來看,2021年一季度經濟數據較為樂觀,在此背景下中小市值公司將獲得高速成長的機會。過去幾年經濟增速減緩,在非經濟擴張周期中,大公司具備先天的資源、壁壘和人力的優勢,可以調節自身利潤和增長速度。因此,大市值龍頭企業在獲得利潤與收入增長的同時市占率不斷提升。而隨著經濟復蘇,小市值企業機會開始出現。目前來看,部分行業龍頭市盈率為60倍,盈利增速并不快;而行業內中小市值企業盈利增速達到30%甚至40%,市盈率僅有20至30倍。
那么,是不是要采用逆向思維,人無我有、人棄我取?答案沒那么簡單。
張可興認為,逆向策略永遠有效,但逆向策略并不是單純地認為別人不看好的東西,我們就一定看好;而別人看好的東西,我們就一定不看好。真正的逆向是指建立在比較確定的超預期之上,這樣的逆向才會獲得投資的成功。逆向策略有欺騙性,也是分周期的,并不是任何時候的逆向都有效。有時需等待半年甚至兩三年,跟趨勢做對抗,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忍耐。因此,并不是策略無效,而是投資本身加上逆向策略需要時間去驗證。
長期趨勢逐步確立
機構抱團大市值公司,背后或有長期的趨勢在逐步確立。
少數派投資認為,機構投資者更重視大市值公司的配置。數據顯示,近年來A股市場中市值后50%股票的成交占比持續下滑,已從2016年的33%下降至2020年的19%。借鑒海外經驗,日本、韓國、美國、香港市場中市值后50%的成交占比分別為4%、3%、2%、1%,均處于較低水平。預計未來A股市值后50%成交占比會繼續下滑,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張可興認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A股必定與港股、美股等市場接軌,小市值公司占比也會越來越低,但過程將一波三折。這符合資本市場發展規律,符合小市值公司的變化規律。從美股來看,經過多年才實現IPO注冊制、退市制度、做空機制。以納斯達克為例,曾退市一萬多只股票,退市比例較高。而從A股市場來看,考慮到交易品種仍相對匱乏等綜合因素,這一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致順投資認為,從風險角度來看,企業高成長性、全球的超低利率環境使得成長股的估值水平大幅提高。理論上講,當這兩方面因素發生逆轉,絕對估值高的股票可能面臨估值下降的風險。總體來說,股價的上漲主要源于兩個方面,即企業經營業務的增長(體現為現金流的增長)和估值水平的提升。站在目前時點,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全球經濟增長都會呈現疲弱狀態,表現出較高業務成長性的企業將非常稀缺。同時,海外財政貨幣政策極度寬松的狀態在2021年極大概率會繼續維持。這意味著,全球的資金成本都將維持在極低水平,具有高成長性的企業將會持續不斷地受到資金的追捧,成長性企業的估值可能會越來越高。
袁成在思索后表示:“機構抱團大市值、大龍頭只是一種現象,要理解抱團背后的邏輯。對照美股資產,我們有很多行業和板塊具有很強確定性,估值的持續抬升也有空間。不用去爭論是不是長期美股化,而應該說是A股市場價值發現機制不斷演變和成熟。但是,這是個過程,可能過快,也可能過慢,需要點剎車,需要踩油門。我個人的觀點是,與其去研判,不如去實踐。”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