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場結構性行情近期繼續上演。A股三大股指6月10日表現分化,上證指數全天弱勢振蕩,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則相對較強。而A股結構性行情并非近期才出現,事實上,自今年年初,A股行情分化特征不斷加劇,尤其是春節以來,個股“二八”行情明顯。
分析人士認為,A股的結構性特征演變,除去“指數失真”的解釋之外,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由經濟、制度和行業變革所帶來的。特別是隨著資本市場制度不斷完善,未來好公司和差公司之間的差距將會愈加明顯。
A股近期結構性行情突出
A股市場近期表現分化,個股表現也如此。6月10日,滬深兩市開盤漲跌互現,市場整體呈現出滬弱深強的分化行情。創業板指當日則強勢上漲近1%,自3月5日以來重新站上2200點。6月11日,盡管滬深兩市振蕩反彈,但是創業板漲幅依舊明顯。截至當日午間收盤,上證指數上漲0.24%,深證成指上漲0.50%,創業板指上漲1.40%。
而在過去的5個多月,A股主要指數間分化不斷加大,創業板領跑市場。數據統計顯示,截至6月9日收盤,創業板指今年累計上漲22.46%,而同期上證指數則下跌3.49%,深證成指上漲8.68%,滬深300指數下跌1.39%。
盡管創業板指表現強勁,但創業板多數個股卻未能跟上腳步。據數據統計,剔除年內次新股,自3月5日以來,截至6月10日,創業板中僅227只個股股價上漲,占比29%;556只創業板股股價下跌,占比71%,其中39只個股跌幅超過30%。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近期A股行情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結構性突出且節奏較快,且少數個股的上漲掩蓋了一大批個股的頹勢,整體賺錢效應其實并不理想,存量博弈的格局短時間內也不會改變。從中長期來看,A股的結構性分化還會繼續,投資者需學會在結構性行情中尋求均衡配置的投資機會。
投資邏輯轉變背后是經濟轉型
事實上,回顧過去幾年的行情,可以發現A股的分化行情并不是2020年才出現,而是早已有跡可循。華安證券研究所統計顯示,以中信風格指數作為依據,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2005年至2020年,A股市場的風格偏好逐步由金融、周期領漲,向成長和消費領漲轉變的趨勢。
華安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顯示,自2012年以來,盡管中間上游資源行業曾短暫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在經濟增速換擋的大環境下,上游表現持續低迷。相對而言,下游行業的表現則顯著占優,高穩定性的白馬消費龍頭以及逐步成為未來發展重點的科技板塊,成為近兩年來A股表現較好的板塊。而除了行業間的分化之外,對于行業內部而言,即使處于同一行業,不同個股表現也存在較大差異。
那么,A股結構性行情背后的原因究竟為何?華安證券分析師尹沿技認為,從A股結構性特征的演變來看,這不僅反映了交易的表象,更多隱含的是經濟結構轉型、行業變革所帶來的深層次影響。同時,在經濟轉型大背景之下,外資影響權重抬升所帶來的投資邏輯和估值體系重塑以及資本市場體系的改革,均將引領未來資金進一步向消費、科技板塊和高估值、大市值的核心資產聚集的趨勢。
從經濟轉型的角度看,2005年至2020年,第三產業在三大產業結構中的占比逐漸提升,經濟增長引擎由投資轉型消費拉動。而這也恰好對應了過去行業風格從周期向消費演變的長周期過程。而經濟結構的變化在資本市場中也有類似反映,消費和成長市值占比顯著提升。
市場人士認為,對于消費股來說,在經濟發展到當前階段,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在消費升級主導的邏輯下,具有穩定盈利預期的消費龍頭有進一步增長的預期。對于科技板塊來說,當產業升級成為主要旋律,在制度性優勢下發揮工程師紅利等優勢,將加速向新興產業帶動的科技型社會轉變。
優劣公司差距將更加明顯
除了經濟結構轉變帶來的影響,近年來,資本市場各項制度的完善也造成了個股間差異的進一步分化。過去殼資源炒作的現象被投資者詬病,在退市機制仍在不斷健全的過程中,階段性炒作殼資源是小市值股票取得超額收益的原因之一。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一些股市“不死鳥”歷經十幾年,不斷改名、改主營業務,這些公司沒有太大投資價值,特別是新證券法規定將全面推行注冊制,將來這些資源的價值會越來越低。
尹沿技認為,長期來看,隨著資本市場發展完善IPO也將逐步回溯本源,未來好公司和差公司之間的差距將會愈加明顯。從中長期來看,未來A股的結構性分化還會持續。尤其未來隨著注冊制的正式實施,尋找核心優質資產將成為分化的核心因素,也是投資者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從投資邏輯和方式來看,在機構投資者占比抬升的預期下,投資方式也將從短線炒作概念向價值投資進一步深化。
同時,外資在A股加大布局也影響著A股市場投資風格。隨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不斷加大,外資進入A股市場加快。分析人士認為,外資流入對A股有3個方面的影響:引入了增量資金,提升了機構投資者占比,促進了價值投資理念的傳播。
事實上,資本市場本來就是一個資源配置的市場,將資源配置給優質的上市公司,可以提高整個社會的效率,這也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最好途徑。隨著外資影響力抬升帶來的投資邏輯轉變、以注冊制為代表的資本市場改革推動之下,市場人士認為,之前資金買便宜炒概念的投資特征或將有所改變,資金或將進一步向高估值的龍頭優質公司聚焦。同時,從各行業自身競爭格局來看,以高景氣度的電子行業為例,通過外延式并購以及業務布局,未來行業龍頭集中效應將會更加集中。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