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市場整體演繹結構性上漲行情,私募基金憑借良好的業績表現,吸納了大量資金。除此之外,外圍環境也有利于私募行業的發展,例如非標轉標、打破剛兌、“房住不炒”等,使越來越多的資金向權益市場轉移。
◎記者趙明超○編輯黃淑慧
私募基金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8日,今年以來私募基金成立數量達到30035只,歷史性地突破3萬只大關。與此同時,資產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的私募基金也突破100家。從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數量看,高毅資產的產品備案數量逼近1000只,靈均、明汯、九坤、淡水泉等公司旗下的備案產品數量也高達五六百只。
私募行業發展與資本市場表現息息相關
從過去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看,私募行業的發展壯大和資本市場的表現息息相關。整體而言,私募行業經歷了三波發展浪潮:在2007年牛市中,一批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創辦私募基金,如今業內知名的淡水泉、星石投資等為其代表;在2015年的牛市中,逾100名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奔私”,其中包括匯添富基金的齊東超,嘉實基金的黨開宇、劉天君,華安基金的李冠宇等;過去一兩年,富國基金元老級人物于江勇創辦了豐琰投資,東證資管明星基金經理林鵬創辦了和諧匯一,泰康資產明星基金經理余海豐創立了慎知資產。這是私募基金第三波發展浪潮。
私募基金產品成立數量同樣和市場表現密切相關。2011年,私募基金產品成立數量突破1000只,達1138只。在隨后兩年的震蕩行情中,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緩慢。直到2013年,私募基金產品成立數量也僅為2273只。
2014年,以創業板為代表的新興成長板塊迎來大爆發。當年年底藍籌股躁動營造牛市氛圍,吸引了諸多投資人進軍私募行業,私募基金迎來突破性發展,當年私募基金產品成立數量達到7137只。在2015年牛市中,私募基金產品成立數量再度大增,當年成立數量高達1.8萬只。
隨著2015年下半年市場陷入調整,私募基金也放慢了發展腳步,2018年產品成立數量降至1.3萬只,2019年產品成立數量僅有1.4萬只。到了2020年,核心資產行情確立,私募基金行業再度迎來大發展,當年產品成立數量超過2.3萬只。
在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總監曾令華看來,2017年至今,市場整體演繹結構性上漲行情,私募基金憑借良好的業績表現,吸納了大量資金。除了牛市背景,外圍環境也有利于私募行業的發展,例如非標轉標、打破剛兌、“房住不炒”等,使越來越多的資金向權益市場轉移。
行業馬太效應明顯
伴隨私募基金迎來爆發式發展,頭部化趨勢也愈發顯著,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的私募基金開始批量涌現。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10月,赫富、睿揚、玖瀛等6家私募基金管理規模突破100億元。截至11月底,紅籌投資、正圓投資、寬遠資產、沖積資產等7家私募加入“百億級俱樂部”,令百億級私募數量突破100家。
值得注意的是,量化私募基金發展勢頭強勁。在資產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私募基金中,量化私募有25家。
曾令華表示,過去幾年量化私募發展較快,有一定的現實因素。例如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占比較高,導致非理性交易占比較多,而量化基金在交易上有明顯優勢。并且,除了占據工具優勢,量化私募還有信息覆蓋方面的優勢。
和百億級私募基金批量涌現相對應的是,私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愈發顯著。Wind最新統計顯示,從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數量看,2.7萬多家私募基金公司中,今年以來備案產品數量超過10只的只有4245家,其中僅備案1只產品的公司接近1萬家。反觀頭部私募基金,高毅資產備案數量高達997只,靈均投資備案產品數量高達850只,明汯、九坤、淡水泉、幻方量化等私募旗下備案產品數量也均超過500只。
在曾令華看來,私募基金行業演繹馬太效應不足為怪。對于資產管理行業來說,業績和品牌缺一不可,資金會追逐綜合實力領先的公司。“從行業發展趨勢看,未來大公司產品不愁賣但業績未必好,部分小公司業績可以但認可度不高。FOF基金可能存在機會,做業績好的小公司和客戶之間的橋梁。”
從私募基金產品募集情況看,頭部私募展現出明顯的優勢。以景林資產為例,盡管今年整體業績表現欠佳,但依靠市場知名度,其在12月6日發行的新產品當天就吸引了30多億元的認購資金。
15:22 | 韋爾股份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2... |
15:21 | 甘肅能源一季度實現扣非凈利潤4.79... |
15:20 | 濰柴動力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5:17 | 北京股權信托財產登記政策“破冰”... |
15:15 | 海爾智家一季度業績穩健增長 AI創... |
15:15 | 最高法:加強對涉新就業形態民事糾... |
15:10 | 中國重汽一季度營收凈利雙增長 龍... |
15:08 | 蘭石重裝下屬兩家子公司入選甘肅省... |
15:07 | 皇氏集團一季度扣非凈利同比增長超... |
15:07 | 安旭生物2024年報解讀:穩健經營筑... |
15:05 | 上交所首單“實驗室經濟”科技創新... |
15:04 | 可口可樂一季度實現營收111.29億美...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