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白領,特別是女性,因為擁有了財產權和基本的工作生活保障,根本不需要委屈自己去接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
“雙11”購物節剛過,大家可能還沉浸在買買買、剁手的氛圍中。但是大家可能都已經忘記了,11月11日原本是網友調侃設立的“單身屌絲節”,馬云當年僅僅是借用了“屌絲”效應開創了一個“雙11”購物的傳統。“雙11”的火爆,一方面顯示的是我國電商發展的迅猛,另一方面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購物節所契合的單身人群之龐大。
智聯招聘在去年七夕通過對未婚白領有效回收的2萬份調查問卷,形成的《2017年中國職場人情感現狀大調查》一組數據顯示,全國一線城市及15個新一線城市職場單身率為53.56%,其中東莞、深圳、廣州單身率分列全國前三名,東莞更以76.92%的單身比例位居中國城市的榜首。本次調查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單身率都在50%以上,東莞、深圳、廣州作為全國的“打工圣地”,工廠密集、機會多、門檻低,每年都會吸引為數眾多的單身男女青年前往。另一方面,我國近10年的離婚率增速一直保持在3%左右,離婚率最高的就是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而結婚率從原來平均10%左右的增速到2014年出現負增長。
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越來越多大城市人開始選擇“獨居”的生活?我們可以先嘗試用金融知識來理解傳統的婚姻觀念,本質上是一種通過血緣承載的契約關系,是一種金融的跨期交易原則,我們來看幾個婚姻傳統觀念的金融屬性:
1.養兒防老:對于沒有養老保障的傳統社會來說,父母養育子女的投入,也是希望將來父母到老的那天,子女提供養老作為等價的契約關系。至于說父子之間的血緣其實是作為這種契約的載體,以及整個宗親、禮教對于“孝”文化的維護,其實是在為這種契約增加違約的懲罰性風險。而且在古代農業社會,由于政府需要男人作為土地耕作的勞動力主體,因此形成了女人無法繼承財產的制度,延續香火、無后為大這些觀念就成了古代人婚姻頭等重要的事。
2.門當戶對:古代人一般要求門當戶對,本質上是農業社會的一種風險分攤機制,由于古代農業的收成存在不確定因素,因此門戶相當、財產相當的家庭互相把女兒嫁到對方家庭中,其實可以起到類似保險的作用,當某一家庭遇到糧食減收等風險,嫁到對方家庭的女兒這時候就可以救濟本家。由于風險未發生前大家的風險概率是一致的,因此財產大致相當的家庭都很愿意“購買這種保險”。但是如果是門戶不對等的家庭,由于財產不對等,本質起不到保險的作用,只能起到類似一方救濟另一方的功能,因此是傳統社會所無法接受的。
3.男耕女織:聽起來古代社會是田園般的生活,但實際上在古代農業社會落后的生產力條件下,男人要負責重的體力勞動,而女人則需要肩負輕工勞動和照顧子女,男人和女人通過婚姻結合在一起其實就是一個古代基本的勞動協作單位,只要少了其中一個,家庭成員就會處于“少食”或者“少衣”的狀態下,因此婚姻其實是一種勞動契約關系,是關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一種勞動組織形式。
類似的傳統婚姻觀念同樣出現在工業革命前的英國,小說《傲慢與偏見》中班納特太太就是因為沒有生出男孩,所以天天擔心丈夫死后財產會被侄子繼承,繼而憂慮自己老年被掃地出門生活無法保障,因此天天寄望于女兒們盡快嫁入豪門。
回過頭來看今天現代社會生產力條件下的婚姻觀念,由于現代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逐步完善,政府社保和各種商業保險在慢慢降低養兒防老體制的重要性,同時在大城市的白領已經處于現代高效的工業化分工中,每個月即使只有幾千的工資也基本能滿足自己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也不需要像農業社會一樣應對天災等風險。因此,現代的白領,特別是女性,因為也擁有了財產權和基本的工作生活保障,根本不需要委屈自己去接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也淡化了為了孩子需要忍受另一半而默默付出的傳統觀念,自然大城市里面的單身人口現象會越來越嚴重。選擇單身的人越多,說明社會在進步。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