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我們普通消費者快捷方便喝到一口真正的好茶,期待如老杜一般的茶商們,繼續研究。
若要問你,街上哪類店鋪稱得上最神秘又最低調,估計大多數人都會回答“茶葉店”。我也是這么認為的。不論小區底商,還是人流量巨大的商業區當街店鋪,茶葉店都是一種奇異的存在。遠看門可羅雀,走進里頭坐一天半天,也不多進來一個人。往往旁邊店鋪如流水轉換,茶葉店堅挺依然,甚至還借機吞并,擴大規模。茶葉店的生意從何而來?
我有位做茶葉生意的朋友老杜,他家生意的模式,按流行的廣告詞,那是“全產業鏈”。從茶山到采摘、生產加工、包裝、品牌再到銷售一條龍覆蓋。老杜自謙,說自家茶葉生意屬于小打小鬧,其實他家每年也能做一千多萬的生意。老杜有批發零售門店,也有網絡銷售渠道,去年還開發了自家的APP。對他生意貢獻最大的,卻不是以上兩種渠道。他告訴我,“老客戶”才是他家生意的中流砥柱。街上那些茶葉店,他們的生意來源,亦是如此。所以,面上看起來冷冷清清無客上門的茶葉店,卻能笑傲江湖。
茶葉店的生意看上去頗為穩固,是不是只需要懷揣夢想,就可以一頭扎進去呢?老杜給我的答案是“否”。通常做茶葉的商人,多半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他首先得是一個茶葉消費者,并且得成為一個懂得品茶的愛好者。積攢了足夠多的茶葉知識,才有可能進入茶市,在淺水區試試水。茶葉市場,從老杜分享的經歷來看,幾乎每一步都有坑。早年間,老杜包下整座或幾座茶山,只待采摘期一到,茶農按期交貨。這種操作看似簡單,潛藏的風險卻不小。茶市火爆期,茶農不按約交貨的事兒時有發生。有時候,明明老杜包下的茶山,茶農卻將茶葉賣與他人,理由是對方收購價高些。即使沒出這種岔子,茶農交的貨,會把大樹茶與小樹茶混雜,老樹茶與新樹茶摻和。老杜只好換個玩法,不搞長期穩定承包,改成臨時承包。臨近采摘期,自己帶人深入茶山,挨家訪查,找到質量好的茶山,再開價收購。采摘的工人也臨時聘用,按天干活,按天結算。到了生產加工環節,更不能放松,愈發睜大眼睛盯著。
茶市幾天一個價。茶葉的產地、口味、品質決定茶葉檔次,檔次又直接影響價格。收貨期幾千元一斤,沒等加工出來,山上的鮮葉一斤漲到上萬,成品更是直指幾萬。如果一個下游的經銷商在低價時拿貨,在最高價時賣出,小小一箱茶葉帶來的利潤,將十分驚人。
老杜的“老客戶”之說,難免讓人聯想到企事業單位團購業務。老杜直言,最近幾年,政策原因,國家三令五申,于高端茶葉的請客送禮之道,至少在政府層面,數量減少。茶商們面對的高端茶葉客戶,以自用或收藏為主。他的零售店鋪常能遇到出手闊綽的客戶,售價上萬一斤的茶葉,客人眼皮子都不眨即告成交,有時候一買就兩三斤。進茶葉店的消費者,通常不是閑來無事抱著獵奇心態進去閑逛,要么是家里茶葉喝完了,進去補點兒,要么就是去看看有沒有新茶到貨。一些住宅區經營茶葉的底商,其消費和購買群體相對穩定,這些都算作老客戶。至于為什么會有老客戶,原因就在于,茶葉消費者對品質的依賴與認定,與對茶商的認可高度合一。茶葉行業存在的壁壘由來已久,涉及產地、品種、口味甚至流行趨勢,至于價格、品相等更是高度依賴于茶商個體。
我所住的社區,因為臨近華為基地,茶商的經營之道也多了些與華為的適配度。比如,增加包房數量,將環境打造得更為清雅宜人,配置開會用的PPT投影儀等……目的只為吸引如華為等企業的商業消費客戶。茶葉不僅是一種消費品,與茶相關的文化,早已滲入中國人的基因。有統計顯示,中國有將近五億茶葉消費者,而茶葉市場的整體運作和品牌化,與民間的消費能力并不匹配。老杜說,從前他們每年賣出去十幾噸茶葉,從近兩年開始,銷量縮減為幾噸。因為,品質化經營,是他們今后的方向。品質一般利潤薄的茶葉,他無意繼續經營,而將重心轉移到中高端市場。老杜當然有他自己的考量。作為普通的茶葉消費者,我不希望額外花時間去學習、分辨、甄選茶葉,如何讓我們快捷方便喝到一口真正的好茶,期待如老杜一般的茶商們,繼續研究。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