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愿把一只虛擬的青蛙(或阿貓阿狗)當“親兒子”,也不愿直面“生娃”現實,這是當前我國需要面對的人口困境。
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有一款名叫《青蛙旅行》的手游挺火爆。游戲場景是,院子里種了一片三葉草田,你用三葉草作貨幣,可在商店為你的蛙崽買旅行用品。然后,蛙崽踏上未知旅途,它會去很多地方旅行,途中會寄東西給你。但是,他出去時間不定,回來時間也不定。你能做的只是等他回來,或收割三葉草,為他下一次旅行作準備。感覺游戲挺呆,為何很多人深陷其中?
細看發現,這是一款來自日本的“催生游戲”。日本生育率越來越低,人口部門聯合游戲公司,培育年輕人的生育意愿。據說,若連續玩這個游戲超過一周,會被默認生育意向在8級以上,后臺會發送一封3500字的長信,鼓勵你生一個娃。2018新年記者會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少子老齡化”比擬為“國難”。日本為降低少子化操碎心,難怪祭出如此奇葩的催生工具。
但是,這款游戲在日本不太受歡迎。2017年12月6日,《青蛙旅行》在日本iOS平臺上線。媒體報道,AppStore免費榜上,此款游戲一直TOP50左右。近期,之所以空降下載榜單第一名,我國玩家(主要是女性)功不可沒。滿屏日文阻擋不了大家的愛蛙之情,不用投入太多時間,但能喚起玩家情緒共振,如牽掛蛙仔回來、驚喜于蛙仔的禮物、蛙仔吃飯的樣子好萌等。
寧愿把一只虛擬的青蛙(或阿貓阿狗)當“親兒子”,也不愿直面“生娃”現實,這是當前我國需要面對的人口困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出生人口比2016年減少63萬,放寬獨生子女政策后首次下降。二孩政策效果顯著,2017年新生二孩占比51%,二孩人數增加近48萬人。
顯然,一孩生育率下降更快,導致總出生人口減少,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也撰文認可這一點。細思極恐,若不是及時和連續啟動“單獨二孩”、“全面二孩”,人口形勢豈不更嚴峻。不過,二孩也主要集中在15~49歲育齡婦女中35~45歲的人群,若一孩生育形勢嚴峻,后續二孩能否持續,能否補上一孩生育下降的缺口,改善人口年齡結構,這還是個大問題。
如李希如所言,當前我國人口生育面臨兩個形勢,一是育齡婦女人數逐年減少。2017年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16年減少400萬人,其中20~29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人數減少近600萬人;二是初婚和初育年齡呈不斷推遲的趨勢。2016年,復旦大學發布一項調查,30~40歲調查人群中,從未結婚的比例,男性從2005年的12%上升至19.2%,女性則從7%上升至12.5%。
按年齡推算,生一孩的主力是90后和85后,這些年輕人結婚年齡不斷推遲,生育欲望一再走低。環顧四周,年齡“30+”未婚未育者一大把。沒錢結婚的、有錢不想結婚的、不窮不富努力掙錢沒空結婚的,理由不一而足。在我國,保障未到精細化(如單身媽媽保障),未婚生孩很難接受,甚至被歧視,不結婚一般不生孩子。即便結婚,要買房、創業、升職,生孩也一推再推。
目前,二孩政策主要針對都市女性,因為農村獨生子女政策執行力原本就較低。二孩出生率高于一孩,某種程度上反映階層分化,即35~45歲人群,他們有房有車、事業有成、工作生活壓力小。但是,當告別由這部分人群催生的二孩潮后,已經推遲一孩生育的那部分人群,還能延續二孩潮嗎?筆者認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關鍵在于輔助人口政策的公共服務配套能跟上。
越富裕結婚越晚,少育或單身越普遍,發達國家保障好(比如日本、歐洲對生孩子有巨額補貼),尚且如此,何況我國。問題在于配套政策跟不上。之前,財經網曾報道京籍家長幼兒園“爭奪戰”,反映二孩政策放開,但教育短缺沒解決。2013年底單獨二孩政策發布,2017年到了入園時間。當年,深圳出現小孩無園接收,公立私立全部爆滿。國人多有家族興旺觀念,無怪乎虛擬的蛙仔都愛不惜手,但添娃不是添筷子,教育是一個例子,配套要跟上,否則不敢生或養只蛙仔了。
(作者供職于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