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新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
隨著“穩樓市”一攬子政策持續推進,去年四季度以來,一線城市及重點城市樓市交易趨穩,高能級城市土地市場趨熱,“好房子”漸成市場供應主流產品。在筆者看來,在這一新形勢下,“穩樓市”需兼顧短期穩定與長期發展,加力鞏固市場穩定態勢,推動房地產行業進入“量穩質升”的新階段。
首先,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協同“優存量”與“拓增量”,激活居住新需求。從政策支持力度來看,城市更新行動已經從“大力實施”進入“加力實施”階段,成為2025年各地重要工作之一。
城市更新范疇很廣,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更新、老舊小區改造以及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等均在其中,對穩投資、增需求、促消費有多重推動作用。其一,可以盤活存量閑置或者低效資源,釋放土地價值;其二,帶動區域居住、產業環境升級,為開拓增量市場注入新動能,進一步滿足“職住平衡”需求;其三,打通“買一賣一”換房需求堵點,提升一二手房聯動交易活躍度。
當然,撬動城市更新項目絕非易事,存在拆遷困難、資金難籌、建設周期長等諸多難題。但現階段,配套政策正在加快“上馬”。一是房票政策擴圍,部分城市已將拆遷房票使用范圍擴展至全市,鼓勵使用房票購房,跑通“房票+城市更新”模式;二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城市更新專項貸款規模持續擴容,下一步,城市更新行動有望迎來創新性專項債、中長期國債以及創新性貨幣政策等支持;三是各地“因城施策”推行新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如探索推出“更新票”制度,即企業參與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可持“更新票”抵扣土地出讓金和配套費的結算機制。
其次,加快構建新模式,從“擴規模”轉向“拼經營”。在推動城市更新過程中構建新發展模式,是當前“穩樓市”的重要課題。這意味著房地產行業邁入存量時代后,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勢在必行,需破舊立新。
從頂層設計出發,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需要根據城市發展的新階段和新特點,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的新機制,從要素資源科學配置入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錢,防止市場大起大落。
從當前政策實施路徑來看,制度性創新已經在路上。比如,部分城市已經開始試點現房銷售。“好房子”工程的推進,亦是其中一環。“好房子”建設統籌增量與存量,在土地供應端就已適度調整容積率、挑空空間等規則,引導企業建立“產品力為王”的經營機制。這就需要房企加快轉變經營理念,開辟集開發、運營、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商業模式,構建以產品導向創造價值的新競爭范式。
最后,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引導行業從“增量開發”向“品質競爭”轉變,讓新競爭機制轉化為建設“好房子”的動力。
5月1日,國家標準《住宅項目規范》將落地實施。當前,部分城市也發布了“好房子”建設相關標準。但“好房子”絕不單純指向高端住宅,“安全、舒適、綠色、智慧”是“好房子”的核心標準,更是高品質住宅的總綱,強調的是對住房品質的要求。各地要加大力度供應戶型優、功能全、得房率高且價格合理的“均好型”住房,更要解決隔音、串味以及滲漏等基礎質量問題,還可考慮將高品質住宅項目納入金融支持范圍,以降低信貸融資成本等方式給予支持,引導行業從“規模至上”切換到“質量制勝”。
“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不僅是產品升級,更是行業競爭范式的根本轉變。這意味著房企要沿著三條主線建立新競爭機制,一是技術標準升級,加大研發投入,將健康、智能指標權重提升;二是供應鏈垂直整合,完善數字化集采平臺,用好材料好設備建房;三是重構運營服務體系,設計、施工要抓,維護修繕也要抓,還要根據規劃建設運營社區食堂、公共會客廳、圖書閱覽室等配套設施,這樣才能全流程為“高品質”護航。
總體來看,針對房地產市場,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延續了“止跌回穩”的總基調,強化政策靈活性與精準度,明確房地產行業持續向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展望未來,隨著政策持續加力釋放,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健康發展可期。
09:50 | 星輝娛樂2024年聚焦主業加大技術創... |
09:48 | 安徽省私募基金業協會成功舉辦托管... |
09:46 | 神州細胞扭虧為盈成功“摘U”多管... |
09:43 | 國軒高科2024年營收創歷史新高 |
09:41 | 高端戰略疊加降本增效 夢潔股份202... |
09:38 | 天舟文化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超五成... |
09:37 | 丸美生物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8.01%... |
09:31 | 華清安泰開啟新征程 |
09:28 | 華菱線纜一季度業績向好 航空航天... |
09:25 | 京東:首批開放130多個城市全職騎... |
09:24 | 成都幻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
09:24 | 小米申請注冊小米御七商標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