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毅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時代浪潮中,中國民營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民營企業座談會及2025年全國兩會相繼召開,民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成為討論焦點。民營企業如何多維突破回應時代命題?
當前,民營企業依然面臨“旋轉門”“玻璃門”等問題,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近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紓困政策精準直達”方略,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顯著提速,標志著民營企業權益保障從階段性政策轉向制度性安排。我國正系統性解決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融資支持、賬款拖欠等核心痛點,通過法律約束“對癥下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這將成為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重要內容。
作為中國經濟的“頂梁柱”,民營企業需要完成突破與重構,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能。
首先,民營企業要做好動能轉換,形成數智轉型與硬核創新雙輪驅動。
眼下,“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民營企業座談會則明確要求突破半導體、機器人等“卡脖子”技術。華為依托“鯤鵬+昇騰”雙引擎,不斷打造“一云兩翼雙引擎”的計算產業布局;比亞迪通過刀片電池技術創新,帶動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成本迅速下降。數智化轉型也在重塑傳統產業價值鏈條,正如新希望集團開發的智能養殖系統,用人工智能預測豬周期,驗證了“數實融合”對農業現代化的革新效應,正在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面貌。這種“硬科技+數字化”的融合創新,為民營企業打開了一條價值躍升的新通道。
其次,民營企業主動參與生態再造,從單點突破進階到系統協同。
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現代化產業體系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眼下,各地正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數字經濟創新等,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努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比如,寧德時代通過“動力電池—儲能—材料回收”產業閉環,在新能源賽道形成技術、成本、環保三重壁壘。產業鏈協同創新模式正在形成新范式,民營企業通過“龍頭牽引+中小微配套”模式,有效破解了民營企業“大而不強、小而不精”的結構性矛盾。
最后,民營企業將迎來新一輪價值重塑,以綠色行動詮釋高質量發展與社會責任。
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已超越經濟范疇,向社會責任延伸,企業重構發展生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雙碳”工作作出系列部署,提出“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這將倒逼民營企業加快重構價值坐標系。據《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披露數據,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84.2%的企業采取應用綠色低碳技術與設備、引進培養專業人才以及推動產業鏈綠色協同發展等措施;在就業方面,民營企業500強共提供了1065.75萬個就業崗位,戶均達到2.13萬個崗位;民營企業500強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有67.00%的企業投身于“萬企興萬村”行動,85.80%的企業積極參與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捐贈活動;在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方面,民營企業500強也穩步推進,47.20%的企業已規范披露了ESG信息。
這種“義利共生”的發展哲學,重塑了民營經濟的價值坐標。超越利潤追求的價值升維,為民營企業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站在經濟轉型升級的歷史拐點,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已超越個體生存命題,成為國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力。從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到創新生態系統培育,從數字經濟賦能到綠色轉型實踐,這場深刻變革正在重塑中國經濟的底層邏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