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杲
2023年10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隨后,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等部門發布多份文件推動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見效。金融機構也圍繞“五篇大文章”積極行動。
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據央行披露,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人民幣普惠小微貸款余額、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的同比增速分別達21.2%、14.6%、21.7%,三者增速均顯著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7.6%)。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這對下一階段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實體經濟的模式和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筆者認為,金融機構等主體未來需在三個維度重點發力,進一步激活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實體經濟的潛力。
其一,持續優化融資結構,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適配度。
目前,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仍呈現顯著的“銀行主導型”特征。這在社融結構上有清晰的反映:截至202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08.34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占比高達61.8%,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余額占比僅為2.9%。這種格局雖與歷史發展路徑及儲蓄率高企等現實因素相關,但與新興產業全生命周期的融資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制約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
為了完善資本市場生態、優化融資結構,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政策,但社會融資結構的改善難以一蹴而就,需要政策的持續引導與市場生態的漸進培育。從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來看,要讓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需要金融機構積極把握政策紅利,優化金融供給方式,推動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服務體系。
其二,發揮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加大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
近年來,金融監管部門創設了多類政策工具,既展現了因勢而變的監管智慧,也為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創造了良好環境。金融機構要善用各類創新型政策工具,更要突破思維定式、主動作為。目前,部分金融機構已積極開展探索,例如,國有大行通過旗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加大股權投資力度,頭部險企通過成立私募股權基金推動長期資金入市。這些實踐有利于彌合市場股權投資資金缺口,使金融供給更貼合實體經濟需求。未來,金融機構應在監管許可范圍內進一步深化產品創新,探索更多契合新型經濟形態的服務模式。
其三,更加聚焦主責主業,持續做優做強。
專業能力是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基礎。近年來,部分銀行通過科技、大數據賦能,不僅擴大了對科技型企業、小微企業的信貸覆蓋面,還實現了融資成本與不良率“雙降”的目標,這正是金融機構通過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能力的體現。未來,更加聚焦主責主業、深化專業分工、提升運營效率、強化風險管控等舉措,仍是金融機構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關鍵路徑。
近年來,金融系統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五篇大文章”的實踐已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筆者相信,當“融資結構更趨合理、服務模式更具活力、專業能力持續提升”這三個維度形成合力時,“五篇大文章”必將釋放出更強勁的服務效能,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金融動能。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