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高證券 司建華
1、新質生產力的提出
2023年9月,“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后,全國上下掀起學習新質生產力的熱潮。2024年3月后,隨著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愈加明確,對新質生產力的討論愈加深入。
國家各級政府機構更是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向上不斷發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1月5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金發〔2024〕2號)推動銀行業保險業進一步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1月1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工信部聯科〔2024〕12號),以加強對未來產業的前瞻謀劃、政策引導,支撐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現在,對于“什么是新質生產力、為什么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問題已有了權威、深刻地回答,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必要性及要求已有了清晰的界定。
“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背景,是生產力發展規律與我國經濟發展方略的高度凝練,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內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又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分析新質生產力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兩層含義:
首先,新質生產力不是沿著一條生產函數上的投入改變導致產出變化,而是科學技術產業化所帶來的生產函數的位置向上移動或形態變得陡峭,即投入更少的資源產生更多、更好的產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質量更好。
第二,新質生產力的產生來源是技術產業化、全新的資源配置、產業組織關系變革;基本內涵和結果是全面、深刻、大幅度地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核心標志是生產效率全面提高;特點是新技術的產業化;關鍵在產品質量變得更好、性能更好;本質是素質更高的勞動者、更先進的工具或勞動的方式、更先進、環保的材料(包括數據、能源等)。
從以上分析中看出,科技與改變在新質生產力中占據核心地位。
按照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中重要的一部分,但它不是與以上三個因素并列的因素,而是通過滲透到以上三個基本要素之中,通過改變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進而提高生產能力,將投入更有效率地轉化為實際產出,即實現全要素生產力的提升。
3、創新研究理論
科學技術如何改變生產力的三個要素,從經濟學的角度,現有的研究主要形成兩種理論:第一種理論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和演化經濟學的基礎上,強調企業對現有技術的利用和改進的漸進式創新,認為存在技術上的路徑依賴;第二種理論以熊彼特的創新經濟學為中心,強調顛覆式創新,認為創新是不連續的。而這兩種理論均無法完美解釋過去兩百年來,大部分時間以連續的漸進式創新為主,間歇性地爆發不連續的產業革命的現實。有學者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指導下,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創新與技術變遷理論,即技術進步是在漸進式創新模式和顛覆式創新模式的循環交替中實現的。
根據對新質生產力定義的分析,新質生產力要求的是顛覆式創新,而非漸進式創新。這是在中國過去四十年通過技術學習、吸收、改進形成的漸進式創新上取得輝煌成就后,亟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呼喚。
發展新質生產力,在資本市場的落腳點,應該是促進資本和服務高效地向實現創新的企業、企業家傾斜。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市場可以從活躍創投資金、保持市場公平有效、打造鼓勵創新的市場氛圍等途徑實現這一目的。
4、資本市場支持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的路徑
(1)優化創新股權投資制度環境
優良的制度環境是發揮股權融資對技術創新支持作用的首要條件。
優化投資者保護機制。創新研發的不確定性高、研發周期長、研發及產業化過程復雜等特點,一旦研究失敗很難確定是技術本身的問題還是研究過程的問題甚至是道德風險所致。如果投資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創新過程不能得到監督,則資本市場難以形成有效的資金配置,甚至會產生逆向選擇,進而形成檸檬市場。
優化發行價格形成機制。創新的復雜性及高度不確定性,導致不能采取結果導向的機制來激勵創新,而應采用對成功創新提供豐厚回報的方式來激勵。因此讓定價參與各方充分博弈,保持定價機制順暢,使創新企業價值得到差異化展現,提高投資者回報,增強企業家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這是符合創新邏輯的激勵方式。
保持創新政策穩定性。創新政策(包括融資政策)的穩定性對企業、投資方的預期及決策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要保證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要給企業、市場形成一個穩定、連續的預期。
(2)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
基于顛覆式創新的特點,創新企業由于研發的是非連續的技術,具有高風險、長周期等特征。業績不確定性及抵押物的缺乏,與銀行激勵不相容,導致創新企業較難獲得銀行端的債權融資,而這與股權融資“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特性具備天然的契合點。
因此,資本市場完善股權投資——特別是創新投資——的環境,是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必要之舉。資本市場須增強對創新企業的包容性,分層錯位發展,打通轉板上市通道,順暢創新產權資本化進程。探索建立創新要素市場,如知識和技術產權評估市場,推進創新要素的證券化。提高各個市場的活躍度和吸引力,創造活躍、公允的估值環境和創新資本退出環境。
(3)加快創新投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創新企業的發展階段及行業背景不同,風險和收益具備不同的特征,需不同的資本對接。
資本市場須加快創新投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覆蓋天使投資人、VC、PE、并購重組投資等領域的多層次股權投資基金體系,引導資本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未來產業等科技創新領域。深入理解天使投資人、VC、PE的需求,優化監管措施,活躍創投市場;發展并購重組投資基金,為上市/掛牌公司創新融資創造寬松環境;鼓勵有資金實力的公司進行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業風險投資。
(4)推動長期資金入市
股權投資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創新投資具有周期長、風險大、一旦成功則回報豐厚的特點,這些特點與短期資金的要求并不契合。如果創新企業投資機構中短期回報訴求高的資金比例過高,可能會對管理層造成短期業績壓力,使得他們為達到短期收益而放棄長期價值創造,甚至可能會在研發最艱難的階段干擾創新企業進而導致創新失敗。
在完善監管體系、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進一步放寬中長期資金進入股權投資的限制,持續優化市場資金來源結構,壯大長期、有耐心的機構投資者隊伍,是現階段改善創新投資的重要手段,這既有助于資金獲得更高收益,同時也更符合創新企業的發展要求。
(5)拓展創新投資退出機制
創新投資退出方式主要有IPO上市/掛牌減持退出、并購重組退出、協議轉讓或回購退出、清算退出。然而上述退出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經濟周期、政策的影響,甚至會出現同頻共振,引發創投資本退出渠道堵塞。退出難的問題嚴重打亂創新投資“投資-退出-再投資”的運作邏輯。
為探索緩解創投資金流動性的問題,2020年開始,深圳、北京、上海等地陸續推出了S基金。資本市場應持續拓寬創新投資的退出渠道,如推動S基金發展、建設私募股權基金份額轉讓平臺等私募股權基金二級市場。暢通創投資本退出機制,這也是活躍創新投資市場的重要手段。
(6)鼓勵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資本市場應鼓勵傳統行業企業提高危機意識,奮發圖強,勇于進行自我革新,利用資金優勢及對行業的深入理解,通過并購重組、CVC等方式,改革技術、升級產業、整合資源、開拓領域。
(7)激發企業家精神
在現有對新質生產力的討論中,對于人才的討論更多聚焦在“新硬科技”人才或團隊上。本文不否認科技型人才是創新的主要來源,然而科學技術的產業化是“科技創新”成為“新質生產力”更重要的環節。因此,引領創新的企業家的出現,對推動新質生產力將產生重要作用。而激發創新的精神即企業家精神,是推動創新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企業家精神不像金錢財富、個人品質一樣可以繼承,企業家精神是稀缺而寶貴的。企業家精神是創新的起點,產生的能量是巨大的,甚至會引爆連鎖的反應。在過去的20年,喬布斯引領開發的蘋果手機不僅深刻地改革了手機行業,還開創了一系列基于智能手機應用的產業。王傳福、馬斯克等電動車的開創者正在引領一場能源革命,而在電動車基礎上發展出的智能汽車即將引發人類出行方式的革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彰顯了企業家精神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7月份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明確提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同時要求“培育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資本市場應激發、包容、呵護企業家精神,從資本市場的角度探索產權制度建設、保障剩余索取權、保護創新成果、完善市場征信體制、破產保護機制等切實的創新者保護機制。
(CIS)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