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
今天,科創板迎來開板三周年紀念日,7月22日,是科創板開市三周年。從3年來的實踐看,科創板用增量改革的辦法,對發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持續監管、退市等基礎制度加以完善,顯著增強了市場包容性、適應性,為硬科技企業獲得融資、完善公司治理、抓住產業發展機遇提供了機制性支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
截至2022年6月10日,科創板共有428家上市公司,累計募集資金凈額5959.56億元(注:凈額=首發募資額+再融資額-發行費用)。這些企業主要分布在電子、醫藥生物、電力設備新能源、計算機、國防軍工、基礎化工等行業,多數屬于科技驅動亟待加強的領域。科創板公司的科技成色較為顯著。截至2022年3月31日,科創板研發支出占營收的比例為8.79%,同期主板和創業板的這一數值為1.69%和4.65%。截至2021年12月31日,科創板研發人數占比達22.30%,同期主板和創業板的這一數值為8.14%和16.02%。這充分說明,設立科創板順應了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發展趨勢,滿足了科技創新企業的客觀需求,實現了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的完美對接。這也為全市場提高制度的包容性創造了經驗。
資本市場的本職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以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和機制創新支持體現自身價值?;诙喾N現實原因,在全市場實施存量改革有一定困難,還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震蕩;而用增量改革的辦法,可以在“試驗田”里構建新的制度體系,既滿足差異化、多樣化的市場需要,又可以為存量市場系統化改革提供樣本。科創板在2019年創立之初,就提出兩個目標,一是服務硬科技企業發展,二是為市場制度創新提供經驗。
科技創新類企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并且在一定期限內不盈利或者盈利水平較低,而我國主板市場上市標準主要是為成熟型企業制定的,不能滿足科技創新類企業的需要。所以,科創板首先在發行上市標準上作出創新,設置了預計市值和財務指標相結合的多套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特殊股權架構企業和紅籌企業上市,真正實現了資本市場和科技創新企業的供需對接,顯著提升了市場的包容性、適應性??苿摪鍖嵭凶灾?,企業上市過程更加透明,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及時細化,市場各參與方的預期更加穩定。更加市場化的詢價機制有效傳導壓力,促使發行人和保薦機構、詢價機構理性報價;同時,取消市盈率限制,允許投資者基于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判斷給予對應的估值。在二級市場交易環節,新股上市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限制,第六個交易日起實行20%的漲跌幅限制。通過加大交易彈性,及時釋放風險,擠壓價格操縱空間。從上市平均漲幅和波動的客觀數據來看,科創板企業上市后可以很快完成漲跌反應,實現價格發現功能。
科創板建立三年來,經歷了早期的快速上漲和隨后的調整夯實階段,市場運行機制日趨成熟。投資者、上市公司、專業機構以及社會各界對科創板這一增量市場板塊的定位、機制等有了更深入的認知,這是推進全市場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割裂開。資金是流動的,一定會在不同板塊之間游走。鞏固增量市場改革成果,帶動存量市場改革,關鍵是依法治市,強化信息披露制度,壓實市場主體責任。由于科創企業的科技屬性強、技術更迭快,其信息披露規則應進一步細化,增加針對性披露環節,可適當增加頻次和條目要求。同時,針對限售股解禁后的流通問題,應加強信息披露約束和對沖手段安排。要探索首次發行定價和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的聯動監管機制,完善誠信獎懲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虛假陳述、財務造假、價格操縱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嚴格執行退市制度,讓優勝劣汰成為市場常態。
科創板作為一個“走在前面”的市場板塊,為履行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必須遵循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原則,進一步夯實基礎制度,加強市場約束、法治約束,讓優質企業、優質資本、優質機構愿意來、留得住,展現依法公平競爭的市場風采。科創板不是孤立存在的,應加強各板塊之間的互動、聯動、協同,推動全市場深化改革,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體系。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