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河南等省份不約而同地把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作為本地區“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城市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可以預見,我國空間發展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正在到來。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并明確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大城市群。今年以來,各省都把城市群和都市圈發展作為本地區“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比如,湖北省明確將在“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三大城市群:武漢城市圈、襄十隨城市群和宜荊荊城市群,其中武漢城市圈由武漢與周邊8市共同組成,是國家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省在本省的“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要增強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龍頭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鄭州都市圈,并于近期出臺了鄭州都市圈交通一體化發展規劃。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鎮化進程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趨勢。經過多年的城鎮化,到2020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了60%,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我國城市化進程應當還有約20個百分點的空間,但是一些城市的“城市病”嚴重,交通擁堵、教育醫療資源緊張、房價高企、生態脆弱等問題,對城市發展形成了制約。在“三條紅線”的剛性約束下,傳統“攤大餅”的城市擴張方式已無法繼續提升城市的承載力,城鎮化需要開辟新的道路,就是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這需要實現單個城市自發分散發展,向多個城市開放協同發展轉變,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內優化各類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承載能力,為城鎮化深入推進創造條件。
我國城市群和都市圈已經具有較大規模,19個城市群體的人口達到全國的75%,GDP占全國的88%。從世界范圍來看,城市群和都市圈經濟聚集效應明顯。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面積占美國的1.5%,GDP占比為21%左右。東京大都市圈依托東京灣,面積占日本的3.5%,GDP約占1/3左右。而我國最大的長三角城市群2020年占全國土地面積的2.3%,GDP約占全國的20%左右。從經濟聚集度來看,我國城市群發展還有差距,主要原因就是一體化程度不足,各城市各自為政,同質化發展比較嚴重,在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競爭激烈。因此,我國城市群一體化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融合發展還需要加快步伐。
城市群一體化是建立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現代產業發展的特點就是領域不斷細分、分工不斷深化,市場主體之間的協作程度大大提高。城市群內部具有產業鏈管理半徑較小、物流成本較低等優勢,有利于產業鏈配套,降低企業運營成本。以東京灣城市群為例,東京是中心城市,有眾多銀行總部、公司總部和高校,在城市群中發揮資本配置和科技研發的作用;橫濱市、川崎市承接東京因“工業分散”而外遷的制造業,形成了產業集群和工業聚集區;千葉和橫濱有優良的港口,在城市群中發揮國際物流通道的作用。通過城市群和都市圈內部分工協作,各自發揮比較優勢,從而產生1加1大于2的協同效應,實現集約發展和規模經濟,提高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城市群一體化始終伴隨著虹吸效應和輻射效應,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對城市發展格局的深度調整。在一體化的前半段,城市之間互聯互通后,由于中心城市優勢較大,周邊城市的資源會向中心城市集中,虹吸效應相對明顯,中心城市得到強化。但是到一體化的后半段,輻射效應將起到主要作用,中心城市的部分功能逐漸向周邊城市轉移,中心城市則主要發揮“群主”的作用,成為整個城市群科技和產業創新變革的主動力。因此,在城市群一體化過程中,頂層設計和政策就顯得非常重要,必須較好處理好經濟資源集中與再平衡的關系,防止出現兩極分化。
城市群一體化的模式因地制宜,但也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其中,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城市群一體化的基礎,如長三角“1小時”通勤圈、珠三角“1小時”生活圈等,均是建設軌道上的城市群,拉近城市之間的距離。產業合作是城市群一體化的主題,發展“飛地經濟”是一種重要形式,比如深圳已經與汕頭、河源等多個珠三角城市共建園區,推動產業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社會融合是城市群一體化的根本,主要是通過社保和醫保政策的銜接統一、教育和醫療等資源的共享,促進城市群內部人口自由流動。生態保護是城市群一體化的保障,城市群內部通過生態補償機制,共同筑牢生態屏障。
城市群一體化任重道遠,關鍵在于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從整個城市群的層面上來統籌規劃和整體設計,打破各城市之間的“圍墻”。對此,筆者建議,一是規劃一體化,在城市群空間規劃上應當統一編制,一張圖管一個城市群。二是戶籍一體化,放松落戶限制,加快推動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三是政策標準一體化,首先在稅收優惠、環境評估、資質認定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再逐步擴展到其他領域。四是公共服務一體化,明確共同事權,完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合作辦醫辦學,實現成本共擔、成果共享。五是數據一體化,共建大數據平臺中心,打造智慧城市群。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財經分析人士)
22:44 | “弱冠之年”繼續向上:蘇農銀行總... |
21:59 | 中遠海控2025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 |
21:58 | 蘇寧易購一季度實現營收128.94億元... |
21:58 | 多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山西汾酒2024... |
21:57 | 釋放可持續發展“壓艙石”信號 德... |
21:57 | 產品銷售持續放量 宣泰醫藥2024年... |
21:56 | 中公教育2024年扭虧為盈 經營性現... |
21:56 | 2025年穩健開局 重慶啤酒一季度銷... |
21:54 | 復星醫藥披露2025年一季報:營收94... |
21:53 | 接棒吳以芳 陳玉卿出任復星醫藥董... |
21:51 | 百龍創園:第三屆監事會第十四次會... |
21:51 | 長飛光纖:第四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