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已經成為一個公共衛生事件,全球密切關注著這場疫情的發展態勢及對全球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這場發端于武漢,波及全國,蔓延到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對中國正常社會秩序的干擾和破壞讓人始料未及:武漢“封城”,全國春節假期延長,旅游等行業遭受打擊,病毒感染人數仍在上升,工廠停工、中小企業面臨突然增加的生存壓力。
毋庸置疑,疫情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公共衛生領域,演化為牽動國家全局的問題,對公共治理、應急能力和生活秩序形成了極大挑戰。對于這場疫情及其造成的損失和當初信息沒有及時披露導致的后果,無疑是需要事后加以反思和問責的,舉全社會之力盡快戰勝疫情則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不過,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全面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無疑也很關鍵和急切。高層要在更高層面上一方面從容面對疫情本身,另一方面,快速評估本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和長期的影響,出臺相應政策熨平市場情緒。
過去的經驗表明,諸如“非典”等公共衛生事件最終會得到控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短期的。但考慮到新冠疫情的暴發恰逢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很多行業正面臨痛苦的調整期,又趕上春節長假旅游旺季,特別是,由于各地采取的各種防止疫情蔓延的措施比2003年“非典”暴發時嚴厲很多,這在心理層面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沖擊遠非數字能夠概括。
筆者認為,在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疫情的同時,應高度重視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中期、長期的影響,未雨綢繆,重拳出擊,以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應對新冠疫情,以特殊之策重振中國經濟,避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勢頭因疫情而出現“拐點”。我們呼吁,高層要高度重視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全面提升應對疫情沖擊中國經濟的政策級別,特別時期,行特別之策,提振全民信心。
基于此,筆者特提出十項政策建議:
第一,以科學的專業判斷安撫公眾情緒,盡快恢復社會秩序。如果專業人士能夠以科學的態度作出專業判斷,讓科學走在恐慌的前面,公眾的恐慌程度肯定會大大減輕。現在全國部分地方不論疫情嚴重程度,不分區域,村村封路,戶戶關門,小區封閉,生產物流停頓,如此做法值得商榷。筆者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應對疫情公共治理委員會,包括醫學界、經濟學界、公共管理、交通等方面的專家,定期對疫情進行專業判斷,并調整應對級別,有條件復工的地區、行業和企業應該鼓勵在不導致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復工。
第二,從戰略高度重視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沖擊。這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的最大沖擊并非我們看到的數字本身,而是恐慌情緒在公眾心理層面的蔓延。面對這種情況,高層必須發出應對沖擊的最強音和最有力的政策組合拳,應及時召開穩經濟的高級別會議,出臺一攬子政策方案,強力穩定中國經濟預期。
第三,大幅度減免中小企業稅費負擔,盡可能避免企業倒閉。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是中國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他們是中國經濟的基石。為了中小企業的生死存亡,我們建議盡快宣布免除中小企業一季度的所得稅,緩交增值稅等其他稅費,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第四,貨幣政策要及時亮劍,對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要增加流動性支持的力度。金融機構要主動大幅度讓利,明顯降低困難行業的融資成本。2月1日,央行等五部門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明確,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并通過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支持相關企業戰勝疫情災害影響。一系列舉措可謂及時有力,希望工作能夠做細,落到實處。
第五,財政政策短期應突出疫情應對屬性。筆者認為,財政赤字完全可以不必受3%的上線限制。中央財政可以發行應對本次疫情的專項債,對醫院、醫務人員以及疫苗研發、醫療物資生產企業進行專項補助。
第六,中小企業緩交上半年社保費。考慮到疫情導致的開工延遲、假期延長等因素,我們建議在以前社保費率降低的基礎上,對2020年中小企業的“五險一金”費率再降低至少1個百分點,同時明確緩交今年上半年的社保費。
第七,鼓勵推行租金補貼與減免。在疫情沖擊下,萬達、紅星美凱龍等商業企業對租戶主動推行免租,這種行為值得贊賞。建議國有企業和國有單位的寫字樓、商鋪等出租機構,對租戶實行減免三個月以上的租金,或者提供租金補貼政策。
第八,鼓勵推行靈活用工和辦公政策。鼓勵和允許企業根據自身經營狀況采取靈活的用工政策,有條件的企業推行在家辦公,線上辦公;教育培訓機構鼓勵線上教學。對于疫情期間的薪酬,企業和用工單位可以和員工商量確定。對主動增加就業崗位達到一定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專項獎勵。
第九,對農民工進行線上培訓。中國的農民工一直缺乏集中培訓的時機,這次疫情,大量的農民工短期難以返城就業,可以抓住這個時機,組織國內的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對參與培訓的農民工給予一定的獎勵。
第十,拿出一批見效快的儲備項目提前上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通信網絡建設,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市政管網、城市停車場、冷鏈物流,農村公路、信息、水利等設施的建設項目可以及時上馬。
面對新冠疫情,筆者認為,唯有拿出最高級別的政策應對,方能避免恐慌,修復信心,確保經濟大趨勢不被逆轉。當務之急是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恢復人們對經濟的信心,形成正確的預期,避免民眾對中國經濟的誤讀。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正川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52 | 迪森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