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常態化和退市不常態化的極大反差所造成的不平衡,影響的不僅是A股的市場生態,更是投資者的信心。在某種意義上,退市機制比IPO更需要常態化,否則,一旦投資者信心產生動搖,勢必將會是IPO常態化走向失敗的開始。
■黃湘源
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成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以退市機制的常態化來為IPO常態化保駕護航,兩者才能相得益彰。這是一個是事關重大的變化,更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進步。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所謂IPO常態化的提法一向就有質疑,不過,這似乎絲毫也沒有影響新股源源不斷地上市。根據上市公司協會會長宋志平在“2020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所透露的信息,截至9月2日,年內有234家企業IPO,募集資金3087億元,同比增長136%,為近10年來的新高。其中注冊制下的119家企業IPO募集了1930億元,占比為60.5%。而年內退市的企業則僅為28家,包括15家強制退市和13家重組退市。此后的兩個月,IPO在繼續保持常態化的狀態下,無論在數量上還是體量上都維持著有增無減的擴張趨勢。
在退市數量上,今年也許算得上是近年來最多的一年。退市制度的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進展,這與監管者有法必依的決心顯然是分不開的。最近,ST金剛的進入準退市行列,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盡管業績大幅下滑、深陷訴訟泥沼,ST金剛的股價此前卻一直呈現“瘋漲”態勢。鑒于該公司不僅存在向控股股東或者其關聯人提供資金的情形,而且還存在違反規定程序對外提供擔保的情形,深交所在忍無可忍之下,決定對該股票自2020年11月4日開市起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變更為“ST金剛”;股票交易日漲跌幅限制不變,仍為20%。
不過,以現下這樣的退市進度,強制退市、面值退市、虧損退市等即使全都加在一起,退市總數也還不足年內IPO總量的十分之一。退市機制之所以一直難以常態化,最大的癥結并不在于我們的退市制度該不該同國際成熟市場接軌,或者接什么軌和怎樣接軌,而是我們的退市制度能不能改變其難動真格的尷尬。尷尬無非就是2001年以來司空見慣的瀕臨退市卻又該退不退。自2001年集中退市了一批之后,在長達近二十年的時間里,真正退市的股票寥寥無幾。大多數本該退市的股票,玩一下殼資源重組的游戲,換一個名稱就又可以“好死不如賴活著”。現在看來,顛覆人們對退市機制常態化之理性認知的,依然還是該退不退。尤其是從最近發端于創業板的并購重組和借殼上市又一次被允許松綁的動向來看,重組上市和資產置換等形式居然也被認可為通過并購重組渠道的退出,這個新口子一開,未來恐怕誰也說不清還會有多少殼資源將被激活,又有多少本該退市的公司該退不退。有關統計顯示,截止11月3日,兩市共有16家上市公司被強制退市,其中9家為面值退市,6家為財務退市,1家為規范退市。可是,如果加上通過并購重組渠道退出的上市公司,這個數字就變成了29家。試問,未來A股市場如果還是繼續保持這樣的趨勢,退市機制還會有真正意義的常態化嗎?
每當新股發行數量或者融資額有所抬頭的時候,投資者就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發出“讓我喘口氣”的呼聲。可是,暫停發行新股也不是什么好辦法。在截止2016年的23年時間里,新股暫停發行共計有9次,暫停的時間累計達到6年之多。暫停新股發行非但沒有起到讓市場休養生息的作用,在新股發行暫停期間殼資源的炒作反而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原因就在于退市機制的不到位。一方面,在片面追求IPO常態化的趨勢下,難免會有一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通過造假等手段蒙混過關,這不僅增加了市場的融資壓力,也對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上市后無論是由于經營不善而導致連續性虧損,還是由于違法違規而觸及必須退市的條件,如果不能通過退市制度的落實讓它們該退則退,勢必將更嚴重地影響到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對于資本市場來說,只有在退市機制到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在整體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否則,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話。
在即將全面推進注冊制的大趨勢下,中央將退市機制常態化列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重要安排,可謂用心良苦。IPO常態化和退市不常態化的極大反差所造成的不平衡,影響的不僅是A股的市場生態,更是投資者的信心。沒有退市機制的常態化,資本市場生態的良性化,包括IPO的常態化,即使不是一句空話,至少也難以在取信于市場取信于投資者的基礎上持久穩定地維持下去的。在某種意義上,退市機制比IPO更需要常態化,否則,一旦投資者信心產生動搖,勢必將會是IPO常態化走向失敗的開始。
10:30 | 掌趣科技發布2024年年報:加快SLG... |
10:28 | 新智認知:新興業務快速成長 經營... |
10:28 | 開盤僅3分鐘申科股份直掛漲停板 或... |
10:28 | 眾信旅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4.55億... |
10:25 | 武漢控股攜手高校舉辦第二屆青年雙... |
10:22 | 惠云鈦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 布局... |
10:21 | 聯想“一體多端”戰略加速落地 |
10:18 | 良品鋪子2024年營收71.59億元 經營... |
10:15 | 滬市公司并購重組釋放活力 產業協... |
10:04 | 以AI提效賦能 紅蜻蜓加速智能制造... |
10:01 | 分眾傳媒2024年穩健增長彰顯韌性 ... |
10:00 | 安迪蘇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