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思文
《證券日報》記者獲悉,近日博時基金邀請到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東,與博時基金研究部研究總監王俊公話兩會后機會和后疫情時代下半年的投資策略。
王俊和張憶東認為,剛結束不久的兩會指明了中國未來長期經濟增長特別重要的方向,政策更多聚焦于民生,而不是為了GDP而GDP。在當前比較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資本市場正在以更加開放的胸懷迎接著全球的投資者,新基建、海南國際自貿港等一系列重大的經濟決定,也同時展現了中國對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信心。下半年A股指數或仍震蕩,不要過分樂觀也不要過度悲觀,而在當下看好的投資板塊方面,二人都表示了對科技創新、新能源、大化工等板塊和行業的看好。
王俊:A股市場目前結構“頭重腳輕”
對于此次兩會后市場將釋放哪些機會,王俊表示,這次兩會最值得大家記住的東西,是在疫情的影響下最后沒有定GDP的增長指標。“我認為這可能是我們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標志,更多的強調‘六保’和‘六穩’,這么非常接地氣和切合實際的政策定調,指明了未來長期經濟增長特別重要的方向。圍繞著‘六保’和‘六穩’,我們看到既有中長期新基建的一些長期政策,也有短期財政政策,我們后續應該能夠看得見經濟的穩步回升,疫情逐漸穩定以后,也能夠看到全球經濟的穩步回升,對于A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張憶東十分認同王俊的觀點,他表示,今年兩會比較強調民生,強調結構、淡化總量。
另一方面,在貨幣政策上面鮮明的提出來M2以及信貸和社融要增速明顯高于去年,與2019年相比(2019年是與名義GDP相匹配),這一次看到了貨幣政策的底線思維,所以看到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整體基調是比較暖的,但是又強調了走新路,要聚焦于民生,不是為了GDP而GDP。
對于下半年投資策略的展望,張憶東表示,大盤指數上有頂下有底,是個平衡市,所以,更多的應去關注邊際變化力量,現在很明顯基本面是有所改善的。但同時要關注幾個不確定性,其中有兩個層面的影響。第一個層面,全球的流動性,也就是全球的這一輪風險偏好修復是不是到了尾聲,這是圍繞三季度的疫情,如果有反復的話,有可能現在全球的風險偏好其實是有點偏高了。第二個不確定性圍繞中報的不確定性。
“我基本維持震蕩市的判斷,但是我不覺得有大的系統性風險,所以我依然認為是平衡式結構性行情。這個結構性行情首先受益于兩會政策、受益于中國經濟率先復蘇的一些細分領域,如汽車家電為代表的可選消費品。同時我們要考慮成長股,另外可以關注金融、地產這些價值股。”
王俊則認為A股市場目前的結構可以用“頭重腳輕”來形容,意思是被打標簽的成長股現在的估值都在歷史較高的位置,而與經濟聯系比較多的傳統行業,反而在估值特別低的位置。“我認為在接下來3-6個月里面應該能夠看到‘頭重腳輕’的局面有所緩解,估值差異應該會有一些收斂。”
王俊表示:“下半年不要對市場過分樂觀,也不要過度悲觀,應該從價值股方面多去找一找。另外,一些高股息的標的在此時應該走到大家的視野里面了。”
國內科技板塊長期看趨勢相對確定
人類歷史上科技的進步就是人類對能量和信息使用效率不斷提升的過程,對于國內科技板塊的發展趨勢,王俊表示,國內科技板塊長期看趨勢相對確定。
王俊認為,關于能量的應用,從煤炭到核電到風電到光伏,中國已經很厲害了。而對信息的利用效率則是目前急需去提升的步驟。“從國家大基金對很多半導體類包括通信類公司的投資可以看到,在資金上面可能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從資本市場來看,也做好了一些準備;從人才的角度來看,過去一年有很多圍繞著信息技術的科技類公司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漲幅,估值到了不便宜的地步。這個狀態能夠激發更多的人去投身到這個行業里面。國內學校電子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招生分數線,已經明顯超過了財經類的招生線,我認為我們在財力和物人力上都做好了很多的準備。”
王俊進一步表示:“從研究的方向上看,首先我會比較在意技術壁壘。第二需要了解研發的強度,圍繞研發配備的人力和資源情況。第三是從客戶的資源來看。我認為,從短期維度來看,科技企業需要等一等業績的兌現。但從長期發展趨勢上看,我們應該能夠看到未來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將出現比肩美國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的中國公司身影,我國科技長期的趨勢是相對確定的。”
當下看好新能源車產業鏈等投資機會
對于當下看好的投資板塊,張憶東認為,從長期投資而言可用“守正出奇”一次形容。守正方面,一是價值股,比如傳統行業的龍頭公司,金融、地產、化工、水泥等,除價值股以外,黃金和貴金屬相關的股票也具有長期的價值。從出奇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就是科技創新以及消費服務的新業態,這代表著中國經濟成長的方向。“圍繞這個領域我們比較看好以科技為例的新能源車產業鏈。第二個是5G為代表的TMT。第三個方面是節能和新能源,光伏清潔能源中國是有優勢的,也包括核能。第四個是精密制造,包括鐵路設備、航空零部件、軍工產業鏈。最后一個是化工新材料。”
從消費角度來說,張憶東認為一是生物醫藥,二是互聯網相關的新應用、新消費,包括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電商、互聯網娛樂等,三是新的消費業態,比如物業以及教育、高教、培訓教育、民辦教育,還有品牌消費。“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傾向于成長型的中國核心資產。”
(編輯 張偉)
15:16 | 西山科技2024年實現營收3.36億元 ... |
15:14 | 醬油業務穩固 ST加加一季度凈利同... |
15:11 | 聯影醫療披露2024年ESG報告 強化供... |
15:11 | 今創集團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244.... |
15:11 | 供銷大集2024年營收14.24億元 凈利... |
15:10 | 賽輪輪胎2024年營收凈利創歷史新高... |
15:08 | 三利譜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
15:07 | 招商積余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5.0... |
15:06 | 凱利泰官宣新管理層:蔡仲曦任董事... |
15:05 | 中晶科技2024年扭虧為盈 2025年第... |
15:01 | 北京電信深化生態合作 驅動首都數... |
15:00 | 昆侖萬維第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