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歆
財報季,回購卻“一不小心”搶了頭條。
數據顯示,截至4月14日,今年已有241家上市公司實施了股份回購,涉及公司累計回購總金額約466億元;另有24家公司作為“新生力量”已發布回購預案。此外,去年由乳業龍頭呈現的57.93億元“史上最壕回購”紀錄,近期已被金融業領軍企業刷新。
筆者認為,如果以投資的視角來看待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其行為其實與投資者“買入并推薦”十分類似。簡單來說,回購實際上是上市公司對投資者發出的“價值告白”和“跟進召喚”:一方面以“行勝于言”的方式展示業績和估值自信,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市場多維度活躍度的提升。
首先,無論是并購重組、再融資還是回購,都是A股市場主體展示活躍度的方式,其前提在于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的不斷夯實。
回購行為近年來的火熱,實際上起步于監管部門進一步完善規則,激發上市公司回購的意愿,且提高了可操作性。因此,2018年和2019年,回購總規模不斷刷新,表現在個體上,被價值低估的藍籌越來越認可通過回購的方式與市場互動。
更重要的是,2019年資本市場改革加快推進,“深改12條”漸次落地,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升;今年3月1日起,新證券法實施更是幫助制度建設和法治供給再進一步。這些基礎性生態環境的向好,為A股上市公司回購提供了堅實的土壤,促進優質公司有能力、有意愿加強市值管理、更好的保護投資者、保護自身資本運作的環境。
其次,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于“有活力、有韌性”,上市公司回購行為無疑非常契合這兩點。
回購作為上市公司的一種“肢體語言”,向投資者傳達了相關公司業績穩健、現金流充裕、價值低估等多重信息,這對于在市場中合理引導投資流量、增加活力是必要且大概率有效的。A股市場是信心的市場,也是信息的市場,不同主體的信息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上市公司通過回購,能夠合規的向投資者傳遞不能直接披露的成長價值信號,在部分情況下,還能夠穩定估值,輔助公司其他資本運作積極順暢進行,可以說一舉多得。
此外,對于回購股份的處理,無論是注銷還是納入可為期三年的庫存股以便激勵員工,都使得上市公司股本規模更具韌性,預留再融資、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空間。
第三,需要提醒的是,回購已經成為投資者心中的“頭等大事”,但其實它并不適合大面積“群發”。
筆者注意到,在滬深交易所的互動易平臺,投資者對于回購的關注熱度已經超過了曾經的最熱詞——分紅。今年以來,回購被投資者詢問和提及次數已經超過4400次,而分紅約為2300次。很多投資者的問題是一致的,即“公司為什么不實施回購”?
回購無疑有很多正向拉動作用,但是在筆者看來,該行為并不適合所有上市公司,甚至于并不適合大多數上市公司。
一方面,回購行為如果體量過小,實際上更多的流于概念或噱頭,并不能有效激發投資者的買入熱情,甚至有可能因未充分履行承諾而被監管問詢,這對于上市公司的誠信和投資者都是一種傷害;另一方面,如果實施規模較大,則對于企業的現金流提出要求,顯然很多企業的財務數據并不能達標。而且,對于處于規模擴張關鍵期或業績快速上升期的企業而言,大筆資金用于回購顯然有些大“財”小用。因此,回購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并不適合簡單地以數量和規模維度評價。
當然,目前的A股市場整體處于估值底部區域,部分優質公司的價值被嚴重低估,例如上證A股的平均市盈率僅為12倍,投資者對于回購的期待和熱情有著相當的合理性。同時,與回購大面積捆綁的股權激勵,對于激發上市公司經營活力也有著杠桿力。
筆者認為,對于A股市場而言,合規的回購對于激發市場活力確實有著乘數效應。有一個比喻,或許比較直觀的表達了筆者的感受——回購是上市公司給投資者發了一張A股市場“消費券”,至于發券人如何想方設法促進消費、領券人如何判斷性價比并使用,需要市場主體們共同推敲。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