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遠渡重洋相比,中資企業更熱衷于到香港上市。
2018年,香港上市制度改革落地,允許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擁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高增長創新產業公司以及尋求在港交所第二上市的合資格發行人在港上市。改革方案尚在咨詢期時,市場便有聲音指,此次改革將引發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熱潮。
扎堆赴港上市
2018年上半年,港交所已有平安好醫生、有才天下獵聘等企業成功敲鐘,小米則已進入招股階段,在本月9日即將掛牌。而已公布招股書、正在緊鑼密鼓排隊等待敲鐘的還有51信用卡、映客、找鋼網、寶寶樹等近20家公司。
如果算上下半年擬將赴港上市的企業,這個名單則更為冗長,美團、藝龍、滴滴、斗魚、陸金所、螞蟻金服等均在列。
一位香港業內人士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郵箱里每天都收到很多IPO資訊和投資者推介邀請,自己都對今年IPO市場的紅火程度感到驚奇。
國開證券首席投資顧問李世彤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表示,中國經濟發展跑步前進,但資本市場的資金規模卻無法與之匹配,令一眾公司尋求海外上市。針對新經濟公司而言,則更需要融資以發展擴張,但A股現今的上市制度還未能允許大部分新經濟公司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上市。
他進一步解釋指出,“對于大多數科技公司來講,是無法在早期發展階段獲得利潤的,這令它們在A股市場的上市規則下無法上市融資,而因為同樣的原因,它們也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所以,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從民間募集資金,當風險投資人需要變現退出的時候,公司的海外上市意愿便會顯得較為急迫。”他說。
安永指出,在新經濟上市潮的推動下,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場共有98家公司首發上市,同比增加44%,使香港聯交所成為了全球最繁忙的交易所。下半年內地新經濟公司將繼續推動香港的上市活動,安永預計,全年港股籌資額將達2000億港元,有望重返全球IPO前三名。畢馬威更是預測,全年港股IPO籌資額將超過2500億港元,較去年全年的1290億港元增長近一倍。
這些不賺錢的公司應不應該上市?
然而,在靚麗的籌資數字之后,我們看到的是這些科技公司往往沒有凈利潤支撐,一些聲音會質疑,“這些不賺錢的公司到底值不值得買?”或者是“這些不賺錢的公司到底應不應該讓它們上市甚至是兩地上市?”
眾所周知,科技公司在上市之初不賺錢已是普遍現象。據了解,已經成功在港股上市的平安好醫生作為平安集團旗下的四大獨角獸之一,至今未能獲得盈利,且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虧損不斷擴大,虧損金額三年累計20.84億元。剛剛在港交所敲鐘的有才天下獵聘,其在2015年及2016年均處于虧損狀態,雖然2017年盈利760萬元,2018年一季度卻再次出現虧損。而即將上市的“同股不同權第一股”小米頂著萬千矚目,卻也未能逃過虧損的命運。
當這些獨角獸一而再、再而三地與“不能賺錢”四個字搭配在一起時,獨角獸瞬間成為了“毒角獸”,一股風的追捧熱情也漸漸變成了質疑。市場情緒大起大落似乎來得太快,但擺在我們眼前的問題是應如何理性看待獨角獸不能盈利這件事。
李世彤認為,冠以其“獨角獸”之名不是看盈利與否,而是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及其發展潛力,這與互聯網等新經濟企業的發展模式有關。
“對于科技公司來講,最初就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才能保證其研發水平與其未來的成長。"他舉亞馬遜的例子,指出,“亞馬遜做到2015年還是在虧,但不妨礙前些年股價一直在漲;后來才幾年的盈利便造就了一個世界首富,美國對這些新經濟企業看得還是很清楚的。”
他進一步表示,任何一個公司從誕生到盈利都需要一個醞釀期,只不過同傳統行業相比,科技公司的醞釀期比較與眾不同。他舉例指,在一個細分領域,第一家公司往往是最吃香的,可以利用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較大的熱度,而緊隨其后、加入競爭的第二家、第三家要想獲得同樣熱度,投入的資金往往是第一家的十倍,但決定一個科技公司成敗的是模式,有了成功的模式才可以成為混戰后的第一,收益率會在這時飛速增長。
李世彤同時表示,“在推進新經濟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眾多公司肯定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甚至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企業最后失敗不代表它在一開始就是騙子,只不過在探索的過程中,它走錯了方向而再也走不下去了。”他建議,A股市場要有一些容人之量,對新經濟企業IPO在盈利要求方面寬容一些。
獨立TMT分析師付亮同樣對中新經緯客戶端(微信公眾號:jwview)指出,絕大多數的科技公司在上市的時候都是沒有凈利潤的,這些公司是在還沒賺大錢的時候才需要融資以支撐它未來的發展。納斯達克一直很歡迎這樣的公司,因為不盈利不代表沒前景,換個角度想,令這樣的公司上市反而可以以一個較低的價格買到股票。
他同時表示,對這些新經濟公司,國內的上市機會一直比較少,現在CDR進程也放緩了,眼下或許應該反思,相關政策是不是又被境外資本市場甩開了。
如何保護投資者利益不受損害?
在A股主板的上市規則里,有一條明文限制,即未能實現盈利的公司不獲準上市。付亮認為,A股對上市公司的要求進入了一個誤區,設盈利限制本意是替股民篩選出好的企業,為股民負責,但現在來看,如此挑選出來的企業并非好企業。”這樣的設限反而會令企業為達到上市指標而財務造假。”
在付亮看來,股市是有自調節功能的,對于企業的審視應該交給市場,而不是人為干預。他認為,監管部門真正應該做的是,杜絕欺騙隱瞞,保證信息透明公開。“不要讓大股東騙小股東,讓公司財務風險完全公開,限制資本市場利用信息不對稱的一系列違規行為。”
付亮更建議股民,應本著價值投資的理念,長期觀測企業,不以上市之初盈利與否論英雄,也不被股價的短期波動而左右。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