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
近日,券商研報的專業性和公信力再遭質疑。原因是某券商發布了一份長達40頁的唱多研報,卻被當事公司的即刻澄清“打臉”。該上市公司明確表示,“公司未接受過相關人員任何形式的訪談、調研等活動,且無法預測2022年至2023年的業績情況”,其背后的潛臺詞似乎就是“研報有風險,投資需理性”。
實際上,券商研報“翻車”的情況并不少見,與公告不符、用語不客觀、邏輯不嚴謹、假設不審慎、過度娛樂化、張冠李戴等現象都曾被監管部門“點名”。針對券商研報出現的一些問題,早在2020年5月底,中國證券業協會就發布了《發布證券研究報告執業規范(修訂稿)》《證券分析師執業行為準則(修訂稿)》兩份行業自律規則。另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各地證監局共對券商及相關責任人,就券商研究所的違規情況下發了8份監管函,其中有多張罰單指向不合規研報。
盡管投研行業整體仍在規范的軌道上穩步前行,但隨著競爭加劇,有個別分析師為了追熱點、搶時間,壓減調研,導致研報內容出現“硬傷”,令投資者“安全感”降低。
可見,券商行業亟需完善自身內部控制制度,促使研究業務回歸本源,加強聲譽風險管理和聲譽資本建設。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最近3年,國內券商年均發布研報數量近17萬份。其中,2021年國內83家券商共計發布研報16.73萬份。面對投研行業的高速發展,券商更應切實提升內控的有效性,建立“防火墻”,嚴守研報“出口關”。聲譽既是券商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也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一旦分析師出現不合規的執業行為,就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不僅如此,規范研報和分析師隊伍、加強聲譽風險管理和聲譽資本建設,對維護證券行業的形象和市場穩定、實現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分析師們只有保持獨立性與客觀性,注重研究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才能產出公正評判上市公司公允價值的研報,才能在專業、審慎發表觀點的同時,起到引導市場預期、傳遞理性投資和價值投資理念的積極作用。
目前,監管層對違法違規行為已持續釋放“零容忍”信號,市場各參與主體也應知道行業的邊界在哪里,守好自己的執業底線。只有這樣,資本市場才能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環機制,增強投資者的獲得感和安全感。期待券商研報亂象再也不見。
14:24 | 白銀有色2024年實現扣非凈利潤2.5... |
14:20 | 淘寶閃購閃現外賣大戰 最大力度補... |
14:19 | 京東互聯網醫院守護民眾五一健康出... |
14:19 | 深高速2025年第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同... |
14:17 | 容百科技發布2025年一季報 多業務... |
14:15 | 首創環保第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增長9.... |
14:09 | 股權落定 先鋒基金開啟新旅程 |
14:05 | 招商銀行:董事會決議公告 |
14:05 | 恒順醋業:第九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14:05 | 金隅集團:第七屆監事會第四次會議... |
14:05 | 百龍創園: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 |
14:05 | 空港股份:第八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