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背景下,“明天我們如何養老”成為整個社會關心的話題。而如何在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金融體系建設過程中扮演積極角色,也是包括公募基金在內的整個資管行業共同面臨的一道考題。這個過程既有機遇,也存挑戰。
當下,正值養老金第三支柱體系建設進入頂層設計的關鍵時期。走好第一步事關全局,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遠見,也考驗著資管行業的責任和擔當。
我們看到,近年來基金業協會持續呼吁全社會從頂層設計、個人如何選擇養老產品、機構如何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等多維度深入探討養老金體系建設,致力于推動基金行業充分發揮在養老金投資管理中的主力軍作用,促進養老金體系建設行穩致遠。
我們也看到,公募機構中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紛紛發聲,呼吁公募基金以己之所長,努力成為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為中國養老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在成立20周年之際,一個更有意愿和能力踐行社會責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公募行業形象日漸清晰。
在行業中,匯添富基金始終立足于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錘煉,素以“選股專家”而聞名業內。副總經理袁建軍分管公司投資,其針對權益投資在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中作用的認知和觀點,對養老金三個支柱建設的路徑選擇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在袁建軍看來,為真正解決養老金不足問題而建立的第三支柱,不是個人養老儲蓄,而是個人養老金投資。第三支柱應當建立一個個人擁有選擇權的賬戶體系,堅持長期投資的理念,提供合適的權益投資產品,為普羅大眾提供與其養老需求“相匹配”的收益率。
⊙匯添富基金副總經理袁建軍
在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的當下,完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金融體系已進入頂層設計的關鍵時期。建設一個適合中國國情、能夠真正解決養老金問題的第三支柱迫在眉睫。
第三支柱不是單純的個人養老儲蓄,更應該是個人養老金投資。過度注重保本保收益,以短期思維投資低風險資產,無法在通脹環境下保障退休后幾十年應有的生活質量。相對的,權益類資產雖然短期波動率較大,但長期預期收益率也相對較高,契合養老金作為一種長期資金,能夠承擔較高流動性風險和短期波動風險的屬性。
因此,在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過程中,要堅持長期投資的理念,充分重視權益類資產配置的作用。多年來,公募基金依靠完善的制度體系和持續積累的成熟經驗,在權益投資方面具備明顯優勢,有能力更有責任在養老金體系建設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養老金需要
相對較高的長期投資收益率
為真正解決養老金不足問題而建立的第三支柱,不是個人養老儲蓄,而是個人養老金投資。
中國居民的儲蓄率一直高居世界前列,但仍然面臨巨大的個人養老金缺口。這是因為,要在幾十年后戰勝通貨膨脹率,并保證退休后幾十年應有的生活質量,如果僅以短期思維投資低風險的資產是不夠的,必須堅持長期投資,尤其要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
舉個例子,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顯示,過去15年,大米價格年化漲幅6.5%。也就是說,如果過去15年養老金投資收益率不足6.5%,則養老金的增值幅度還趕不上米價的上漲,更別提負擔退休后的醫療、娛樂支出。而同期3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最高也只有5.4%,目前只有2.75%。由此可見,養老金需要相對較高的長期投資收益率。
養老金本質上是一種長期資金,能承擔較高的流動性風險和短期波動風險,未來預期的收益率也相對較高。權益類資產雖然短期波動率較大,但從長期來看其收益回報是非常可觀的。
因此,養老金第三支柱應當建立一個個人擁有選擇權的賬戶體系,這個賬戶提供的產品不應只有保本保收益的產品,更需要有足夠的權益投資產品,從長期運作的角度為普羅大眾提供與其養老需求“相匹配”的收益率。
權益類資產
何以長期獲得可觀收益
權益類資產的高收益源自經濟的持續增長。無論從國內外的實踐經驗看,還是從A股的歷史軌跡和未來趨勢看,科學的權益投資能夠承擔起獲得長期可觀收益的重任。
以資本市場發展最為成熟的美國為例,在大類金融資產中,股票資產的投資回報率持續領先其他資產。研究表明,在1802年至2012年的210年時間里,股票資產的年化收益率為8.1%,長期國債年化收益率為5.1%,短期國債年化收益率為4.2%,黃金年化收益率為2.1%,美元年化收益率為1.4%。在這210年中,一個美國普通股多樣化投資組合的年復合實際收益率達到6%至7%,而且其長期表現異常穩定。
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同樣如此。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大量優質上市公司利潤大幅增長,為投資者創造了大量的投資機會,使得投資者可以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而不僅是分享固定的債券利息。雖然股票資產存在一定的短期波動,但從長期看,其提供的高收益能有效彌補這種不確定性風險。
回顧歷史,A股涌現出了像貴州茅臺、云南白藥等一大批業績高速增長的優質企業。數據統計顯示,貴州茅臺上市16年來,企業的凈利潤從3.4億元增長到213.6億元,復權股價累計漲幅高達149倍。云南白藥自1993年上市以來,股價累計漲幅169倍,凈利潤更是增長了195倍,為投資者創造了持續可觀的回報(凈利潤數據來自上市公司2017年三季報;股價數據來自Wind,截至日期為2018年1月8日)。而這種收益回報就源自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源自上市公司效益的提升。
展望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將不斷成熟,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孕育優秀企業成長的土壤,為投資者通過權益投資獲取中長期穩健收益提供堅實的基礎。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進一步提高,股票市場將為投資者帶來大量可持續的投資機會。
公募基金
在權益投資方面優勢明顯
術業有專攻。公募基金在權益投資方面的專業能力,在整個資管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公募基金行業自設立之初就建立了先進的制度體系,始終秉持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形成了優秀的投資團隊。經過19年的市場檢驗,公募基金有效把握了權益資產的投資機會,實實在在為持有人創造了長期可觀的投資收益。基金業協會數據統計顯示,自開放式基金成立至2016年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52%,超出同期上證綜指8.77個百分點,遠超現行3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基準利率13.77個百分點。
在社保基金的投資實踐中,公募基金公司發揮其專業能力,為中國養老金投資貢獻了不菲的收益。2016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社保基金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末,社保基金總資產2萬億元,其中委托投資資產1.1萬億元,占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的54%。在委托投資管理人18家機構中,公募基金公司有16家,成為絕對主力。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強調科學的資產配置,設置了較高的權益投資比例上限,通過選取市場上最優秀的管理人,實現了年均投資收益率8.37%的優異成績。此外,保險公司也通過申購公募基金、委托投資參與權益市場投資。公募基金的權益投資能力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全面認可。
立足長遠
走好制度設計的第一步
誠然,養老金體系的發展成熟和投資者的認知提升需要一個過程。但中國面臨的養老壓力使得我們在養老金體系建設方面“犯錯的空間”非常小,需要借鑒海外市場的運作經驗,立足長遠,走好制度設計的第一步。
美國的養老金體系建設并非一蹴而就。早期401(k)也經歷了強調低風險產品的過程,但長期來看低風險產品收益率較低,尤其是經歷了經濟周期后,養老金投資無法分享高速增長的股市紅利,甚至無法戰勝通貨膨脹,最終仍然面臨退休金不足的危機。面對這樣的挑戰,美國的資產管理機構向政府和市場做了大量投資者教育工作,以充分的數據證明過度強調低風險低收益的產品并不能滿足投資者退休后的資金需求,養老金要獲取較高穩定的收益,必須加大配置權益類資產。
截至2016年末,7.028萬億美元的DC計劃中,有55%是公募基金產品;7.85萬億美元的IRA中,有47%是公募基金,這其中超過一半的資產是股票型基金。而在整個美國養老金體系的第二、第三支柱中,超過一半的規模都是投到權益類資產。2006年PPA法案頒布,生命周期基金(TDF)納入默認投資工具。這是一款專門為個人養老金投資創新開發的公募基金,其下滑曲線的設計就體現了權益資產在養老投資策略中的重要性:年輕時權益基金規模配比高達90%,到退休前10年這一比例還會高達50%至60%,一直到退休后,權益類基金的占比仍然維持在30%至40%。美國養老金體系的建設經驗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不同于第一、第二支柱,以個人賬戶為核心的第三支柱是一個全新的體系,是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戰略布局,必須從一開始就建立正確的制度基礎,建立一個涵蓋多種金融產品、個人擁有自主選擇權、稅優政策到個人而不是產品的賬戶體系。因此,從長期來看,養老金投資要加大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公募基金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應當積極參與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發揮專業的投資能力,實現個人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而個人養老金通過參與公募基金,投資權益類市場,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金,也有利于打破“剛兌”,促進中國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11:48 | 人保財險連續十五年護航廣交會 |
11:47 | 百龍創園2024年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 |
11:47 | 電廣傳媒投資的安化茶馬古道第一站... |
11:46 | 兩大核心產品快速放量 迪哲醫藥202... |
11:46 | 顧家家居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 |
11:45 | 眾惠相互發布2024年報 業績高質量... |
11:38 | 申萬宏源一季度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
11:38 | 涪陵電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 |
11:38 | 返利網智能導購實踐入選行業標桿案... |
11:37 | 實達集團“家校共育”智慧云平臺亮... |
11:37 | 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集齊四大利器... |
11:29 | 錦湖輪胎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3.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