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回望2023年,我國期貨市場規模、質量及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整體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市場雙向開放程度進一步提升;二是多項配套監管細則出臺;三是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邁上新臺階。
與國際市場“雙向奔赴”
今年以來,期貨市場國際化程度再度提升,主要體現在特定品種和外資獨資機構增加等。具體來看:1月份,證監會確定菜籽油、菜籽粕、花生期貨和期權為境內特定品種(由證監會批準的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與交易的境內期貨品種);5月份,核準設立摩根士丹利期貨(中國)有限公司;8月份,同意集運指數期貨注冊并確定為境內特定品種等。
多位期貨公司高管表示,2023年,期貨市場雙向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廣闊投資空間和機遇,為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指引。
中糧期貨總經理吳浩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年初,首批油脂類期貨和期權品種引入境外交易者,預示著中國大宗商品市場首個全品種鏈條正式開放,有利于國內期貨市場的功能優勢與規模優勢形成“合力”,轉化為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的動力,從而擴大國際市場推介力度,提升產業鏈品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從核準外資機構設立來看,這意味著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邁出大步。”吳浩軍表示。
“雙向開放有助于提升中國期貨市場透明度和可預測性,增強境外投資者信心,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新湖期貨副總經理李強向記者表示,2023年,中國期貨行業雙向開放提速符合預期。無論是境內品種國際化還是外資獨資機構數量增加,都代表著期貨行業走向成熟,市場流動性和多樣性有所提升。
囯元期貨首席風險官張世根表示,從年內品種供給來看,呈現出深耕產品質量、做精做細存量品種特征,一方面完善了風險管理工具體系;另一方面助力我國企業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通過設立外資全資期貨公司,期貨市場‘引進來’與‘走出去’齊頭并進。”
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今年3月份,證監會先后就《衍生品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8月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迎來一周歲。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政策和法規的完善預示著期貨市場創新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配套細則出臺,為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提供更加完備的法律保障,有利于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為市場提供有序競爭環境,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在吳浩軍看來,兩項配套細則征求意見,是監管部門堅持“法治化、國際化、規范化”原則,建設中國式金融監管體系的重要舉措。
李強表示,可以預期,未來關于期貨市場制度規則方面的規范指引文件還將陸續推出,進而推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功能得到更好地發揮,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市場人士認為,配套細則不斷完善將持續為期貨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拓寬期貨公司業務范圍;同時,期貨公司應當在規范經營、防控風險基礎上,抓住發展機遇,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
服務實體“做精做深”
2023年,期貨市場資金規模曾突破1.8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前11個月,累計成交額和成交量分別高達519.34萬億元、80.57億手,創出歷史新高;累計上市期貨期權新品種21個,總品種數達到131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數量和覆蓋范圍逐步擴大。整體來看,期貨市場正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做精做深品種產業鏈,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
“成交量和成交額突破歷史新高,主要在于市場對于期貨及風險管理的認知越來越普及,在風險管理需求的提升下,運用衍生品工具的意愿更強。”吳浩軍表示,“保險+期貨”的應用范圍愈加廣泛,體現出實體企業對衍生品的需求從點擴展至鏈,從標準化擴展至個性化。
實體經濟運行與衍生品市場的融合日益加深。李強表示,成交量和成交額創新高,以及“保險+期貨”試點范圍和項目數量進一步擴大,凸顯衍生品市場的功能發揮和影響力提升。未來,隨著品種不斷豐富、服務領域不斷拓寬,期貨價格發現與風險管理功能將得到更好發揮。
在受訪者看來,期貨市場未來創新發展將再上新臺階。2024年是期貨市場發展的關鍵之年,隨著做市、場外業務回歸,期貨自營、保證金融資等業務回歸母公司,期貨公司服務國家戰略和實體經濟的工具和手段將更豐富。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