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探索實踐到完善健全的發展過程。隨著交易品種不斷增加,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功能不斷增強,法規制度不斷健全,監管及風控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期貨市場的整體運行質量和效率不斷推升,有效滿足了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服務“三農”和金融投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98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務院提出,要探索期貨交易。1990年7月,國務院批轉《商業部等八部門關于試辦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報告的通知》,期貨市場建設由此起步。同年10月12日,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開業,首先從現貨交易入手,并引入部分期貨交易機制,拉開了期貨市場的發展序幕。
至1993年,全國已有各類期貨交易所50余家。后經清理整頓,期貨市場逐步走向規范。至1999年,期貨交易所整頓規范至3家,分別是上海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當年6月2日,國務院發布“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下稱“管理條例”),此后“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等配套規則陸續發布,我國期貨市場進入規范發展的新階段。
時間進入新世紀,期貨市場發展也迎來新的“高光時刻”。
2001年3月,“十五”規劃首次提出“穩步發展期貨市場”。2003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2004年的“國九條”都進一步明確,要“穩步發展期貨市場”。
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為期貨市場規范發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5月18日,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2015年更名“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成立,負責期貨保證金監控預警和期貨市場運行監測監控。至此,我國期貨市場監管形成了以中國證監會為核心,派出機構、期貨交易所、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和中國期貨業協會(2000年底成立)“五位一體”的期貨監管工作機制。
期貨市場相關法規制度也在進一步完善。國務院于2007年、2012年兩次對“管理條例”進行修訂。在2007年的修訂中,金融期貨、場內期權、設立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等內容被正式寫入;在2012年的條例修訂中,允許外國人參與境內特定期貨品種交易,為國際化的原油期貨上市及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期貨的國際化打開了大門。
2021年4月29日,由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進行初次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法(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是我國首次專門立法,規范和促進期貨市場發展。期貨法草案的第一條即明確:“促進期貨市場和其他衍生品市場服務國民經濟,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制定該法的出發點。
期貨法草案共14章,與“管理條例”相比,增加了其他衍生品交易、期貨結算與交割、期貨交易者等6章,對場外衍生品監管、投資者集體訴訟制度、期貨服務機構權利義務、雙向開放等領域制定了系統、明確的法律規定。
監管機制、法規制度的確立完善夯實了期貨市場大發展的法治根基。我國期貨市場進入創新發展階段。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分別于2006年9月8日、2021年4月19日成立揭牌。
自2012年以來,期貨市場新上市期貨、期權品種逾60個,在已上市期貨品種中占比超過三分之二。其中,與證券市場發展相匹配,金融期貨隊伍不斷壯大,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股指期貨相繼推出,2年期、5年期、10年期國債期貨也陸續“上架”。此外,上證50ETF期權、滬深300ETF期權、滬深300股指期權先后“問世”。
截至2020年末,我國期貨市場共上市90個期貨期權品種,包括62個商品期貨、18個商品期權、6個金融期貨和4個金融期權,覆蓋了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場外衍生品交易規模也不斷擴大,月末未平倉名義本金已從2015年底的17.75億元增至2020年末的1565.04億元(其中商品類場外衍生品規模占比61%,金融類占比39%)。
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我國期貨市場已在全球占據舉足輕重地位。2020年,全國期貨期權市場累計成交量為61.53億手(單邊),累計成交額為437.55萬億元(單邊)。據美國期貨業協會的統計,2020年我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商品期貨成交總量的63%,已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全球成交量排名前20的農產品、金屬期貨品種中,我國分別占14個、11個。我國在國際商品定價上的影響力正不斷增強。
隨著市場的升級和優化,期貨期權的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功能日益增強,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服務鄉村振興和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