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傳璽
10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劇,“銀發經濟”愈發引人關注,以養老為核心的“銀發經濟”正日漸成為國內最具潛力的市場之一。其中,養老金融無疑是一塊頗具吸引力的“蛋糕”。
“銀發族”理財規模增速明顯
當前服務“銀發經濟”正迎來風口。從政策層面來看,2024年開年,首場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聚焦老年人群,研究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政策舉措。隨后,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26條重磅政策落地。提出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支持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發展養老金融業務,提供養老財務規劃、資金管理等服務。豐富個人養老金產品,推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發展。
而此前,2022年印發的《“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也曾提出,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老年人特點的支付、儲蓄、理財、信托、保險、公募基金等養老金融產品,研究完善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
基于此,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理財公司紛紛抓住時機,摩拳擦掌,對銀發經濟擴大布局。養老理財試點機構在產品結構、投資策略、風險控制、市場銷售等方面深入探索養老理財的創新方向,2024年以來,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不斷擴容。
業界普遍認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快速提升,“銀發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其中,移動互聯網下的銀發經濟理財正展現巨大的增長潛力。據此前騰訊理財通發布用戶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60歲以上的老年人理財數量及理財規模實現“雙增長”,分別同比增長10%和15%。銀發族理財需求旺盛,理財意識和參與度明顯提升。
銀發族理財活力強
綜合來看,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與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金融賦能銀發經濟的潛力正加速釋放。其中互聯網理財平臺的作用不容忽視,記者翻閱多家互聯網理財平臺,從操作來看普遍較為便捷,用戶不需要跑腿,動動手指就能享受便捷的理財服務。以騰訊理財通為例,理財產品起投門檻普遍較低,一分錢起投,并擁有較低的申購費率。
騰訊理財通發布用戶調研報告顯示,在過去幾年全國老年理財人數持續增加,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深圳躋身全國5強。在規模增速方面,五線城市領跑全國,過去一年理財規模增長高達19.3%;四線城市緊跟其后。綜合看,三至五線的小城市老年理財人數排名中,湖南邵陽市和常德市分別排第一,第二;山西省運城市、河北省邢臺市緊跟其后。
從老年人理財特點來看,上述報告認為,老年人理財遵循求穩的原則,安全性大于收益率,90%老年人選擇配置貨幣基金、債券基金、新型商業養老金等穩健類的產品。有意思的現象是,爺爺比奶奶更愛理財。在老年人用戶中,爺爺占比51.6%,奶奶占比48.4%。從投資偏好上,奶奶風格更加穩健,因此收益率更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珩表示,當前養老理財產品創新與服務有待提升,應積極推動金融機構與互聯網理財平臺合作,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針對性地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用戶,量身定制與其收入水平和風險能力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同時進行適老化的改造,增加老年人投教服務與視頻輔助、語音輔助等人性化功能,降低操作難度,提升服務體驗。
仍需重視防范金融風險
對于老年投資者,在理財市場走熱的同時,也需關注其在低利率環境下,更應保持理性與審慎,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選擇多樣化的理財產品進行資產配置。通過科學規劃、分散投資,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
事實上,面對市面上千差萬別的理財產品,老年人因投資專業知識匱乏,購買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資產而導致巨額虧損的情況屢見不鮮。根據騰訊理財通報告顯示,從2023年5月起,理財通在用戶查看、申購、持有基金等核心路徑的產品頁面上,上線了超過20條的風險提示策略。針對老年人購買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理財通進行勸退與提醒,累計超過800萬人次,幫助老年人規避風險。
此外,針對老年用戶更依賴人工服務,騰訊理財通為60歲以上的老年用戶開設客服綠色通道,撥打95788專屬熱線,將優先接通,有專業的客服進行一對一答疑解惑。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努力填補產品空白的同時,金融機構及互聯網平臺仍需正視技術鴻溝帶來的挑戰。如何跨越這道技術鴻溝,確保每位老年人都能無障礙地享受數字化金融的便利,是仍需重視及解決的問題。同時,相關服務平臺機構也需前瞻布局,構建適應未來需求的服務模式,確保金融服務的連續性和包容性,真正實現金融服務的普惠與貼心。
(編輯 喬川川)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