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余俊毅
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選擇,而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不斷提高投研能力,謀求更大市場占有率。
開年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正積極實踐,不斷增強資產配置能力。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銀行理財市場有望迎來更穩定的增長。
理財產品實際募集規模下降
根據民生證券研報統計數據,1月份,銀行理財新發產品實際募集規模有所下降,實際募集規模達3386億元,較2022年12月份下降0.76%,同比下滑14.34%。民生證券研報認為,這一方面反映理財贖回余震影響猶存,另一方面也因受到了春節和季節性因素的擾動。
1月份銀行理財新發產品1393只,數量環比降幅較大。但同時,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創新主題類產品在不斷增加,其中包括養老、綠色金融、雙碳、ESG、養老、鄉村振興、專精特新等多個領域。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9日,市場上在售及存續的養老主題理財產品共有51只;ESG主題理財產品共有170只;鄉村振興相關主題產品共有71只;科技創新類相關主題產品共有31只;專精特新相關主題理財產品共29只。在業內人士看來,這體現了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及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新發產品中還推出了混合估值理財產品,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熱點。對此,江蘇蘇寧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孫揚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2年11月份,國內債券市場調整波動,對配置債券產品為底層資產的理財產品造成了沖擊,市場對于凈值穩定性較高銀行理財產品需求增大。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混合估值中增加了攤余成本法估值的資產,減少了凈值受到的市場波動影響,滿足客戶對于低波動產品的投資需求。實際上,基金公司已經推出了混合估值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只是跟隨而已。
混合估值影響幾何?
普益標準研究員趙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根據該類產品特征,其比較適合那些對凈值波動比較敏感但又希望在行情上漲時不會踏空的投資者。
未來混合估值理財產品能否成為主流?孫揚認為,攤余成本法雖然可以平滑波動,但對持有資產的期限有了較高的要求,影響了客戶的流動性,能否成為主流尚不確定。此外,混合估值產品的收益并不能真實反映市場波動,不利于反映真實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是否會持續發力創新類產品?中信建投證券公司楊榮團隊認為,2023年樣本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創新產品數量預計會在國家宏觀政策引導下延續增長趨勢,特別是養老理財,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試點和完善,其產品發行數量和總規模預計均會逐步增加。但攤余成本法計量的產品因為其嚴格的監管要求,預計數量不會繼續增加,反而會因理財市場凈值的恢復而逐漸減少。
楊榮團隊預計,混合類產品數量會有小幅增加,但比例上仍保持2022年的水平或繼續下調;固收類產品規模預計會繼續擴大,整體產品規模也隨之有所恢復。在資產配置方面,各樣本銀行理財子公司仍會以“固收+權益or衍生品”為主。同時,預計2023年銀行理財子公司各類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會有所提高,而風險水平預計會隨著業績比較基準的提高有一定恢復,但為了布局后續的“凈值化”時代,風險水平預計依然會保持歷史低位。
銀行理財子公司應該如何提高競爭力?中國銀行的研報認為,一是要高度重視破凈影響,提高理財產品回撤管理能力。二是把握財富管理市場發展機遇,加快業務布局,要揚長避短,力求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競爭特色。三是要充分認識資產管理業務風險的特殊性,更加注重風險防范。
11:08 | 佛塑科技收購金力股份 戰略布局新... |
10:55 | 中廣天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多... |
10:55 | 重磅突破!一汽解放全自主無人駕駛... |
10:55 | 一汽解放多領域實現突破 技術創新... |
10:53 | 奇安信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3.49億元 ... |
10:52 |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AI規模應用... |
10:48 | 承載品牌向“寬”發展重任 領克900... |
10:42 | 韌性筑基激活乘數效應 伊利股份邁... |
10:39 |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4月... |
10:38 | 致遠互聯亮相2025 IT市場年會 |
10:32 | 研判金屬價格走向 安泰科召開2025... |
10:30 | 扎根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鏈 科創板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