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高樓平安國際金融中心92樓,建信理財會客室。一幅酣暢淋漓的行草懸掛在主賓座席正前方,上書“善建者行 信步四海 理天下財”12個大字。臨窗遠眺,一覽鵬城小。
三年前,時任建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總經理的劉興華領命南下,出任國內首家開業、首家落戶大灣區的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首任董事長。
劉興華將成立初期的建信理財定位為“落后的追趕者”。建信理財主動放棄了更有利于規模在短期內增長的母行委托管理模式,走上了與母行人員、系統、產品徹底隔離的“母子分離”路徑,按照“新老劃斷”的原則與母行分別管理新老產品。母行存量資產整改快慢以及產品移交早晚,都會導致規模和利潤產生巨大懸殊,“母子分離”路徑毫無疑問對建信理財提出了更高的自我生存能力要求。
三年來,劉興華帶領建信理財軍團在這條不尋常的路上一路疾行,從大行陣營里最末的位次,穩扎穩打成為如今管理規模2.2萬億、在大行理財公司里排名第一、客戶超1500萬戶的資管巨擘。
面對證券時報社常務副總編輯周一帶領的采訪團,劉興華將三年來在競爭白熱化的理財市場里摸爬滾打的酸甜苦辣一一道來。
沿著45度角上升
證券時報記者:回顧三年來時路,建信理財走出了一條很好的增長曲線。這條增長曲線是怎么走出來的?
劉興華:過去三年,我們走出了一條45度角往上的曲線,起伏不多。
2019年是公司平穩起步之年,重建組織架構、系統、人員,按照“新老劃斷”原則發行新的理財產品。主要精力都放在建章立制、磨合流程、優化系統等夯實基礎的工作上。這一年,我們的管理規模只有838億,還是一個小公司,無足輕重,對市場影響比較低。
2020年,公司進入提速換擋階段,主要業務指標快速增長。公司構建了“前、中、后臺”密切協同且相互制約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同時,產品投資表現優異,以收益穩定、低波動率獲得了市場高度認可。這一年,我們的管理規模大概是6970億元,排在同業第五位,并沒有體現出真正的競爭力。
2021年,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們得到了母行的大力支持,發展后勁彰顯。從下半年開始,母行存量產品移交和公司自主發行產品都在提速,11月初管理規模就突破了2萬億。到年末,以子公司口徑計,階段性成為管理規模最大的理財公司。更重要的是,資產質量優良,各項指標符合監管要求,實現規模、效益、質量的均衡發展。
總體來講,我們作為第一家開業的理財公司,沒有前人可以模仿,也沒有別人指導。我們是一邊走一邊探路,一邊建制度,一邊建文化,一邊建隊伍?;仡櫧ㄐ爬碡斎陙淼陌l展歷程,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我認為關鍵在于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市場化導向。我們采取母子分離、異地經營模式,選擇的是最符合監管要求和最市場化的運行機制,這也意味著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自力更生、自主發展的道路。事實證明,這條道路是干凈徹底,符合公司化、市場化、風險隔離原則,也是成功的。
二是堅持創業精神。從建信理財扎根在深圳這片改革開放前沿之地起,就注入了奮力拼搏的創業之魂,注入了真正的基業常青基因。我們從零起步,重建全新的架構,大力拓展銷售渠道,全方位滿足各類客戶投融資需求,以300多人的隊伍,支撐起了2.2萬億的管理規模。
三是堅持新金融理念。作為建行集團資管板塊的主力軍,我們領悟到支持新金融發展,是對集團戰略導向的深入貫徹,是公司實現更高層次發展的切實需求,更是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使命擔當。我們全面支持新金融發展,重點支持新興產業、小微企業、高端制造業和資本市場,積極布局綠色金融、ESG、養老、扶貧等領域,形成了新金融多點開花的局面。也正是在新金融領域的提前謀劃、發力布局,讓我們得以在市場優質資產拓展難度加大的趨勢下,成功開辟未來發展的“新藍海”。
至于接下來如何把曲線走得更好看,我認為以規模為首要指標的起步期已經告一段落。現在,要及時把注意力轉向“質量”和“效益”這兩個指標上。我們今年提出了非常清晰的任務,就是“高質量發展年”與“精細化管理年”。
從規模引領轉向質量引領
證券時報記者:建信理財正從規模優先轉向質量優先。公司采取了哪些舉措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在什么地方?
劉興華:我們正在制定高質量發展規劃,在這個大的綱要之下,還會有一系列具體的政策支持,包括考核評價支持等。
從今年開始,我們對部門的考核,將從以往以“量”為主,調整為質量第一、效益第二、規模第三的“三均衡”原則。這不僅僅會落在考核指標上,也會被明文寫入我們的企業文化里,從思想到行為引導員工將注意力放在“質量”上。同時,我們還進一步將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做法列入負面清單,作為一個懲罰性的東西來約束大家。
我們設置了四個專項定額績效獎金,數額不大,分別是“合規績效”、“風控績效”、“廉潔績效”和“管理績效”。我們按照月度和季度進行相關考核,如果員工們沒有出現瑕疵和違規,即可獲得績效獎金,反之會被扣減。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難點,一是體現在風險控制能力和系統識別能力上,二是體現在投資能力的提升上。
我們的管理規模已經到了這么大的體量,從概率上來說,隱含的風險也會越來越多。眼下投資標的繁多,識別風險、管理風險、化解風險和處置風險,在技術層面構成了很大的考驗。我們要有意識地甄別各種利害,有所取舍。公司的投資經理、中層干部、領導層,包括我本人,都應該變得更為理性,保持定力,不被一時一地的潮流風向帶偏。
大眾對理財公司的期許是收益穩健,這就要求我們,選擇資產要極為慎重。無論選擇標準化資產或者非標資產,要選擇有保障的、有實業支撐的資產。
投資能力的提升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大考驗。我們的優勢主要在募資上,投研則是短板。為了提升投研能力,我們不僅要向金融市場上頭部的資管機構學習先進經驗,還要廣招專業人才。同時升級我們的資管系統,提升系統識別能力。
不拼爆款產品要做百年老店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在同質化的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凸現建信理財的個性,讓外界一下子就記住建信理財,有別于其他理財公司?
劉興華:說實話,要創出特色很難,就像這家機構的存款和那家的能有什么區別?這家公司的基金和那家的又能有什么區別?客戶在選擇一款理財產品的時候,最后其實就是看收益是不是穩定,波動是不是小。我們現階段沒有爆款產品,經營更注重穩健。
建信理財母行建行的風險管理能力是同業最強的。我們傳承了建行的風險管理文化和基因,不犯顛覆性錯誤、保證投資者收益的穩定、長久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們的追求,我們要做百年老店。
比如今年以來,股市、匯市、債市、樓市的表現都不是很理想,凈值型理財產品也不能獨善其身,發生了“破凈”潮。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努力做到最小破凈率、最小收益波動、最少投訴量,也確實在這三項指標中交出了良好的答卷。
為了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我們接下來還會繼續從三方面著力:
一是加強產品創新,打造完整豐富的產品體系。我們現在已經建立了現金、固收、固收+、混合、權益五大常規系列,并輔以養老、機構、財私等特色產品線,產品體系具有品類全面、期限豐富、主題創新的特征,未來將進一步優化完善產品體系,打造涵蓋全品類全主題產品貨架體系,形成有市場影響力的品牌,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理財需求。
二是全面提升投研能力。建立投研一體化體系,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大類資產拓展與配置格局,打造全面的投研和投資能力。
三是不斷夯實風控合規基礎。加快打造全面主動智能的風控體系,風險管控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提前構筑金融科技優勢。
人才是重中之重
證券時報記者:建信理財如何看待當前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會不會加大對權益類資產配置的力度?
劉興華:我們一直在加大對資本市場相關產品的投資規模和比重。我們目前涉及股票類的資產大概有500億左右,規模已經不算??;企業資本債,我們大概也有接近800億的投資體量。
我們一直積極響應監管部門鼓勵理財資金加大資本市場支持力度的號召,固收+、混合類和權益類等產品,未來會加大對股票、基金等資產的配置。按照我們目前2.2萬億的管理規模,如果有20%投入到資本市場,規模也是非??捎^的。
如何突破權益投資的短板?我認為權益投資的競爭本質是投研人才的競爭。建立市場化的投研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中之重。
我們目前在探索兩種做法:一是通過超額收益分配達到管理人與投資者目標一致。適當調整分配模式,通過公司收取超額業績報酬及向投資者定期分紅的方式,達到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一致,激勵投資經理提升投資能力獲得超額收益,引導投資者選擇較為長期的產品投資,為后續新產品的發行募集奠定基礎,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利潤,最終實現公司與投資者的雙贏。
二是通過市場化績效考核機制提升對關鍵人才的吸引力。投研人才爭奪戰在公募基金中早已拉開帷幕,各頭部機構都建立了符合自身特點和文化的投研人才管理體系。完善市場化績效考核機制,可以防止人才流失,同時在全行業內招賢納士,這不但是公司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體現,也是投研一體人才策略的核心競爭力。
依托建行資源稟賦
加強特色主題產品創新
證券時報記者:受疫情等多種因素擾動,今年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穩經濟。建信理財在助力穩經濟方面有哪些行動?
劉興華:在我的腦海里,理財公司有一個使命架構:最頂層是黨對業務的領導;最底部是堅持公有制不動搖;中間四維,依次從上到下分別是為人民理財、服務國家建設、支持實體經濟、支持資本市場。這六個要素構成了中國理財公司應該有的使命架構。
建信理財的目標,是致力于成為新型的金融機構,為國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財方案。在今年挑戰頗多的大環境下,我們仍將以固收類產品為主,兼顧混合類,適量發展權益及衍生品類,加大資本市場參與力度。
我們將依托建行集團資源稟賦,加強特色主題產品的研究與創新。充分抓住中國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發展的重大契機,積極布局養老理財業務。在普惠、綠色金融、住房、慈善、ESG、專精特新和戰略新興行業等方面聚力聚焦,不斷豐富產品種類。
在權益投資方面,我們將加大對制造業、小微企業、ESG、綠色金融等重點行業及區域的權益類資產投資力度,并且加大私募股權領域的探索力度,通過長期價值投資服務實體經濟,為客戶提供更多參與優質創新成長項目的機會。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