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見習記者 楊潔
上市公司熱衷買理財似乎已是不爭的事實。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的相關公告,《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數據不完全梳理,年內共660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超2220億元,同比減少17.47%。
記者調查注意到,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受到上市公司追捧。與此同時,有上市公司透露,由于銀行理財收益逐步下調,正逐步傾向購買證券公司理財產品。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投資者而言,不必過分擔心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更需要關注的是企業自身經營情況的發展。
年內認購總額同比減少
結構性存款仍占“大頭”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3月11日,已有660家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超2220億元。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熱情有所“降溫”,認購總額較去年同期減少470億元,同比下降17.47%。
明明認為,今年經濟發展承壓,上市公司閑置資金規模可能有所下滑,加上銀行理財全面凈值化轉型,無法承諾“保本”,可能導致上市公司理財認購金額較去年有所下滑。
“2021年,上市公司的經營信心和預期應該相對較弱,閑錢理財的資金規模較大,同時彼時流動性較為寬松,且當時結構性存款監管也尚未加強,因此去年同期上市公司的理財需求較大,產生了較多的實際認購。”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中心副主任陶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記者注意到,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大致分為:存款、定期存款、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投資公司理財、信托、逆回購、基金專戶等幾大類。其中,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拔得頭籌,今年共有515家上市公司購買,合計認購金額超1462億元。同時,在這515家公司中,有335家公司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占比100%,即所有資金都用來購買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
“結存性存款期限相對較短,收益和2年至3年定期存款近乎相當,同時風險較低,即便受到監管限制,對上市公司而言,仍舊具有吸引力。”明明分析道。
證券公司產品漸受垂青
但仍難取代銀行理財
湖南省一家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資金充裕,為將閑置資金靈活使用,每年都會買理財產品。其中,公司募集的資金,以購買結構性存款為主,公司自有資金則主要購買中低風險的證券公司理財產品。”
記者在與上市公司工作人員交流中注意到,證券公司產品也有受到青睞之勢。上海市一家批發與零售業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員透露,安全和穩定是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首要考慮因素,“我們現在正逐步向證券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因為其收益高,安全同樣有保證。”
這一點似乎也能從數據中得到印證。Wind資訊數據顯示,年內共有109家上市公司購買證券公司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超147億元。而在這109家上市公司中,去年同期僅有39家公司購買了證券公司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55億元。
陶金認為,證券公司本身的理財渠道能力和銷售能力增強,能更好地迎合了上市公司理財需求。同時,上市公司的理財經驗逐步積累,財務管理和投資能力正在增強,也愿意接觸更多的理財渠道。兩者的互相迎合促成了證券公司的上市公司客戶增加。
“資管新規以來,券商資管全面‘去通道’,向主動管理積極轉型,目前已經取得巨大進步,部分券商產品收益與安全性并存,對上市公司具有一定吸引力。”在明明看來,未來券商可能持續發力,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不過,很難取代銀行理財的傳統優勢地位。
理財產品收益受考驗
專家表示產品安全性為首選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也是廣大投資者較為關注的話題。在滬深交易所互動平臺,記者以“買理財”為關鍵詞搜索,年內共有近350條結果。例如,有投資者詢問買理財是否會影響公司經營和業務開展,甚至有投資者擔心投資風險會轉嫁到自身身上。對此,有上市公司表態:“公司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或結構性存款是以不影響募投項目實施進度為前提的。”
明明認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首先看重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性,所以其購買的理財產品大多為結構性存款等風險相對較低的產品,一般而言,投資風險有限,也很難轉移到投資者身上。而且企業一般是利用生產經營中暫時用不到的閑置資金來理財增厚收益,并不會影響自身經營和業務開展。
在陶金看來,在實體經濟面臨投資回報率下降的形勢下,上市公司購買理財客觀上能夠幫助增加預期盈利,但過度購買理財產品,上市公司比較難控制投資風險,其投資能力也面臨挑戰,且上市公司的盈利、理財產品收益和實體經濟并非脫鉤,理財產品收益也受到一系列考驗。同時,理財產品凈值化背景下的風險波動也值得警惕。從長期看,上市公司長期大量購買理財產品對其經營穩定性甚至長期行業經營競爭力的影響也值得關注。因此,適量購買并關注風險以增厚利潤無可厚非,但投資者需要關注上市公司的理財產品長期規模變化和短期的異常投資行為。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選擇投資理財產品時,一不違反法律法規、二不荒廢主業、三不過度投資理財產品、四不進行長期投資,而只是進行短期投資的話,對上市公司而言并非是壞事,投資理財產品可以起到‘調劑品’作用。”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投資任何理財產品,并非都是穩賺不賠,既然有風險,就不能忽視。建議上市公司在投資前,需要考慮如何設定必要的止損目標,以及系統地、全面地識別、評估投資風險,恰當地設計應對投資風險和實現盈利目標的方案。
(編輯 才山丹)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