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是濱化轉債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收市后仍未轉股的濱化轉債將進入提前贖回執行程序。以上周五收盤價測算,若投資者不及時賣出或轉股,將面臨較大損失。
市場上也存在不少已觸發強贖條款但發行人不實施贖回的可轉債,且這類情況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分析,觸發贖回條款時上市時間較短、大股東的持倉尚未減持完畢,或是一些可轉債未被提前贖回的主要原因。
不操作可能造成損失
2022年首只強贖可轉債現身。濱化股份近日再次發布公告,提示即將提前贖回濱化轉債。公告顯示,濱化轉債贖回登記日為2022年1月10日。1月10日收市后,未實施轉股的濱化轉債將全部凍結,停止交易和轉股,按照100.378元/張的贖回價格強制贖回,贖回完成后從上交所摘牌。
濱化股份稱,此次可轉債贖回價格可能與濱化轉債的市場價格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提醒持有人注意在2022年1月10日之前或當日完成交易或轉股,否則可能面臨較大投資損失。
1月7日,濱化轉債收報170.28元。以此計算,如果投資者不及時賣出或轉股,導致可轉債被強制贖回的話,每張將損失69.902元,比例約為41%。
按轉股價值算的話,如果投資者不及時賣出或轉股,損失也不小。目前濱化轉債每張約可轉換21.83股濱化股份股票。1月7日,濱化股份收盤價為7.81元,即每張濱化轉債轉股后的價值約170.52元,比可轉債上周五收盤價略高一些。
此前,濱化股份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尚未轉股的濱化轉債金額為2.71億元,占濱化轉債發行總量的11.30%。
除濱化轉債外,本月還有一只可轉債將提前贖回。鈞達股份已發布提示性公告稱,鈞達轉債贖回登記日為1月27日,贖回價格為100.21元/張,1月28日起將停止交易和轉股。截至1月7日收盤,鈞達轉債報355元,遠高于強贖價格。
多只可轉債觸發贖回條款
可轉債雖有到期日,但真正到期的為極少數,絕大多數是提前退場。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81只可轉債退市,其中僅有2只是因為到期。而在促使可轉債提前退場的過程中,強贖條款往往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業內人士稱,對發行人而言,強贖條款是促使可轉債持有人實施轉股的利器,以最終實現股權融資的目的。但對可轉債而言,一旦觸發強贖條款并進入強贖程序,則意味著生命周期行至尾聲,客觀上形成了轉債估值“天花板”。
截至1月7日,滬深市場共有79只處于交易狀態的可轉債觸發了贖回條款,但除濱化轉債和鈞達轉債外,其余77只可轉債的發行人皆已公告暫不行使贖回權利。
對于發行人而言,可轉債早點轉股難道不是好事嗎?對此,華創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冠南分析,一方面,可轉債市場存續規模逐漸增大,部分品種在觸發贖回條款時上市時間較短,上市公司對募集資金已有安排;另一方面,可轉債管理辦法已正式施行,要求上市公司在觸發相應條款后必須進行公告。此外,該管理辦法施行后,持股5%以上的股東和董監高配售的可轉債納入短線交易規定,部分可轉債在滿足贖回條款后,大股東的持倉尚未減持完畢,或也使得公司暫不實施提前贖回。
業內人士稱,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有的發行人放棄行使強贖權利,延長了可轉債的存續期限,當前市場上才出現了不少的高價和高估值的可轉債。
市場供需兩旺
數據統計,2021年滬深市場共發行119只可轉債,共退市81只,其中有4只為當年發行、當年退市。
業內人士稱,近幾年,可轉債發行增多,但退市也在加快,限制了凈供給的擴張,再加上需求力量持續壯大,造就了持續供不應求的格局。截至2021年年末,中證轉債指數已連續三年上漲,其中2021年上漲18.48%,跑贏股票和債券市場大部分寬基指數。
展望后市,業內人士認為,可轉債將保持供需兩旺的態勢。一方面,相當部分可轉債成功轉股,意味著發行可轉債仍是曲線完成股票增發的重要路徑。其中,一些發行人更是在嘗到“甜頭”之后,選擇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發行。另一方面,可轉債需求依舊可觀。隨著純債收益率下降,可轉債投資的機會成本進一步降低,促使固收類投資者不斷嘗試“固收+”,而可轉債是尋求超額收益的重要手段。招商證券固收研究團隊預計,2022年可轉債凈供給量與2021年相當,而需求量將繼續快速增長,供不應求的格局或繼續存在。
一些市場人士提示,隨著股債市場波動加大,估值偏高的問題成為可轉債的一大“軟肋”,在標的選擇上應注意均衡配置,防范估值風險。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