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產品涉及定開式、封閉式,試點公司將在首批養老理財產品中引入收益平滑基金機制
“密謀”10個月后,首批養老理財試點理財公司,要在各自獲批的試點城市發行產品了。
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悉,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四家理財公司獲得首批養老理財試點資格,獲批城市包含深圳、青島和另外兩座分別位于中部、西部的城市。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家試點公司只在一個城市發行養老理財產品,而會出現兩家公司搶一城,或是一家公司布局兩城的情況,且每家試點公司各暫獲百億額度。
自去年末爭取到試點資格后,四家理財公司“密謀”10個月有余。各公司充分準備,對入池資產、投資策略、市場銷售、操作風險、投資者保護、聲譽管理等相關層面進行多輪細致論證,以求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能真正凸顯養老金融屬性。
萬事俱備,只待監管號令起。如無意外,四家理財公司最快將于本月下旬在試點城市發行養老產品,定開式和封閉式都將涉及。
不容易拿到的資質
監管部門的公開表態,或許只是寥寥數語,但其中深意落到實處,對于相關金融機構可能是渴求許久的業務機遇。
2019年6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提出,為完善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多類金融產品均可參與養老第三支柱。這里說的“金融產品”,包含了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目標基金等。
銀行摩拳擦掌,多款打著“養老”字樣的產品批量面世。證券時報記者匯總普益標準不同時段的監測數據發現,2019年初到2020年7月24日,共計294只養老理財產品發行,其中主要的發行人是銀行,理財公司占其中較小部分。
2020年以來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長期限占比有所增加。期限在3~5年的產品占比達到24%,均為凈值型產品。但值得注意的是,1年及以下期限的產品還是占到了44%,且其中高達98%的產品均為預期收益型產品,由銀行而非理財公司發行。
不符合新規的老產品(即預期收益產品),披著“養老”的外衣重出江湖,監管很快意識到風向不對,出手正本清源。據有關媒體報道,去年9月,監管窗口指導銀行不得誤導公眾而強調銀行理財的養老屬性,產品宣傳不得違規使用“養老”字樣。但事實上,據記者了解,監管出手其實更早,從去年8月份開始就已經在清理名不符實的養老產品。
自從整頓以后,銀行及理財公司再也沒有發行過任何強調養老屬性,或者帶“養老”字樣的理財產品。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去年10月。自去年10月開始,監管人士開始在公開場合(2020年金融街論壇、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就養老金融改革表態。大概的措辭涉及兩方面,一是研究明確養老金融產品的標準,制定業務規范;二是穩步推進業務創新試點,選擇條件較好的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先行開展養老金融試點。
“條件較好的金融機構先行開展試點”——這些表態讓渴求第三支柱已久的理財公司開始興奮,多家理財公司積極爭取資質。因為業界普遍認為,銀行理財的投資能力和收益特征,與社保基金、地方養老金、年金、個人養老金等長期資金的需求,其實是可以匹配的。多家理財公司高管也都曾在不同場合呼吁,將理財公司納入養老金體系,成為養老體系的投資管理人,享受與其他行業養老保障產品的同等待遇;將理財公司發行的合規產品納入養老資金的合格投資范圍。
去年12月初,監管初步批復首批養老理財試點機構。后續又經過一些與業界的探討和溝通,最終確定下工銀、建信、招銀、光大四家大行和股份行理財公司的佼佼者,作為首批試點單位。
平滑基金機制“雙保險”
養老特征不突出,與普通長期限理財產品區分度不足,甚至都不明確限定銷售對象為中老年客群;產品同質化嚴重,流動性低但波動性依舊高,收益率缺乏競爭力……這些都是圍繞在此前“養老”理財上多時的詬病。
作為專業人士代表,中郵理財副總經理劉麗娜曾多次從業務操作層面呼吁對養老理財做出相關政策安排:
一是鼓勵采取多元化、靈活的資產配置策略,降低養老理財產品波動性,包括允許養老產品靈活配置一定比例的另類資產;鼓勵養老產品在股票市場的跨周期、長期限投資;鼓勵為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領域提供長期資金支持。
二是完善養老理財產品申贖制度,以提升資產配置效率、提高資金穩定性。包括明確養老理財產品可設單邊申購開放期;允許客戶提前退出產品,設置一定的提前贖回費率等機制,降低產品流動性壓力。
而在試點正式開啟前,行業也已經在合規線之內做出探索,平衡投資者不同養老生命周期的需求。比如,招銀理財首發了采用真實下滑曲線的目標日期產品,根據客戶的年齡、家庭、財務等因素將資產配置比例動態調整。隨著持有時間接近產品目標日期,高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逐漸降低,以達到養老投資者的長期投資目標收益。
而現在,四家試點公司已低調備戰10個月,內部對入池資產、投資策略、市場銷售、操作風險、投資者保護、聲譽管理等各要素進行多輪論證,試圖探索出適宜的投資策略并提升產品管理能力,同時建立老齡投資者保障機制。各家在設計產品時,一個原則性的考量是,養老理財產品定位于風險偏好較低、對長期投資寬容度較強的老年客戶群。其整體風險等級相對較低,策略偏保守,更加兼顧收益與流動性管理。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四家試點公司在首批養老理財產品引入了收益平滑基金機制。大致的運行機理是,首先按照產品管理費收入的一定比例計提風險準備金(這也是目前監管對理財公司全部理財產品的硬性要求),然后會另外將一定比例的超額收益部分納入收益平滑基金,來應對產品出現風險準備金無法覆蓋虧損的情況,類似于“雙保險”。
目前,試點公司會發行開放式、封閉式兩種養老理財產品。封閉式長期限產品可以承接部分優質非標,增厚收益同時可以降低波動,此外還可能配置部分權益類資產。
四家試點公司已吹響集結號,銀行理財正式參與養老第三支柱建設。
11:48 | 人保財險連續十五年護航廣交會 |
11:47 | 百龍創園2024年營收凈利潤雙增長 ... |
11:47 | 電廣傳媒投資的安化茶馬古道第一站... |
11:46 | 兩大核心產品快速放量 迪哲醫藥202... |
11:46 | 顧家家居2025年第一季度營收凈利雙... |
11:45 | 眾惠相互發布2024年報 業績高質量... |
11:38 | 申萬宏源一季度經營業績穩中有升 |
11:38 | 涪陵電力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7.09億... |
11:38 | 返利網智能導購實踐入選行業標桿案... |
11:37 | 實達集團“家校共育”智慧云平臺亮... |
11:37 | 華大智造成為全球唯一集齊四大利器... |
11:29 | 錦湖輪胎一季度利潤同比增長23.6%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