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南方財經全媒體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020年中國資產管理年會”中,工銀理財董事長顧建綱在演講中表示,銀行理財作為資管子行業,在發展中呈現競爭格局頭部化、業務邊界全球化、融資結構直接化、業務形態科技化、客戶結構均衡化五大趨勢。
為了更好地推動理財業務的順利轉型,針對后續的配套支持政策他提出兩個建議:
一是建議金融監管部門針對存量理財資產整改回表的資本補充、流動性方面等給予政策支持。
二是在還有一年多的過渡期,銀行理財存量資產中非標資產已不是主要問題,但存量資產當中的標準化資產的處置安排更要引起監管的高度和充分的重視。
“目前存量資產當中全行業大概有15萬億的債,我們建議對以持有到期為目的的債券成本法估值規則,包括非標轉標等部分監管細則給予靈活的處置和安排,更好地打通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的高效路徑。”顧建綱表示。
顧建綱比喻道:“兩年前的銀行理財是我國資管行業轉型的‘趕考人’,如今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就是2.0時代新賽場、新天地應運而生的‘追夢人’。”
下文為顧建綱演講全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2020年中國資管年會!也非常感謝主辦方給了銀行理財登臺亮相的機會!
我講的題目是“以改革、以開放變革把握危中之機,做資管2.0時代的追夢人”。
套用剛才陶玲局長講的話,我是踏浪而來的追夢人。
今年以來,我們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一次不尋常的特殊考驗,這背景下,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我國資管行業如何克服重重困難,把握危中之機,在全面支持實體經濟疫后恢復、服務高質量發展,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同時,推動自身穩健發展,值得全行業深入思考和探討。
為此,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四個方面的觀點:
第一,銀行理財轉型發展向新規大考提供了滿意答卷。
2018年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落地,開始了正本清源、防范風險、轉型發展為核心的我國資管行業2.0時代。我們曾經講資管新規的落地比喻為我國資管行業一場大考的開始。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各類資管行業都是這場大考的趕考人。今天轉型發展,銀行理財可以說已經向這場大考提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到7月末,先后有36家商業銀行公告成立理財子公司,近20家已經獲批籌建,14家已正式開業。
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一類新的市場主體,開始登上我國金融行業歷史舞臺。一年多來符合新規產品規模持續擴大,產品結構持續優化,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能力持續增強,服務實體經濟時效持續提升,特別在支持民營、小微企業融資,推動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等眾多領域作用日益顯著。同時,與外資控股的合資理財子公司也正在加速落地,成為我國金融行業深化對外開放的排頭兵。
到去年年末,非保本銀行理財的規模23.4萬億,同比增長6.15%,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6.15%的增長。在經歷了轉型的陣痛之后,已經基本恢復了穩定增長的態勢。從產品形態看,符合新規要求的凈值理財產品占比不斷提高。去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的余額達到10.13萬億,同比增長68%,占非保本銀行理財總規模43%。從資金投向看,債券等標準化資產仍然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去年年末理財資金投資余額占債券的余額近60%,有力的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所以我說如果說兩年前的銀行理財是我國資管行業轉型的趕考人,如今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就是2.0時代新賽場、新天地應運而生的追夢人。
第二個觀點,今后一個時期是銀行理財必須牢牢抓住的戰略機遇期。
站在今年這么一個特殊的歷史起點,雖然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根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開放步伐不但沒有因疫情而停止,反而有所提升。近期,黨中央進一步提出了加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我國資管行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是我們必須要牢牢抓住的戰略機遇期。
從根本上看,實體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是資管行業賴以生存的土壤。而資管行業也天生就是承擔著服務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和義務。今后一個時期,包括銀行理財在內的各類資管機構,必須要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長期趨勢,全面貫徹“六穩”,要求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抓牢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歷史性機遇,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為動力,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精準發力,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助力,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特別是持續加大在補短板、高科技、新基建、城市圈、一帶一路,等具有改革意義的重點領域的投資力度,加快業務創新,創新業務增長模式,在不斷提高服務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當中,推動資管行業自身健康穩定發展。
面向未來,我們還需要考慮銀行理財作為資管子行業發展的五個方面的趨勢特征:
1、第一個趨勢,競爭格局的頭部化。理財公司與其他資管主體在部分領域存在一定競爭,但在不同領域也優勢互補、特點鮮明,是競合并存的統一體。從海外資管行業發展歷程來看,優勢機構往往能夠利用相對優勢塑造其“強者恒強”的市場競爭格局。根據波士頓咨詢的報告,我國資管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資管市場。我們相信,未來國內資管市場,銀行理財,一定能夠誕生出中資背景的全球資管的巨頭。
2、第二個趨勢,業務邊界的全球化。隨著我國金融行業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國內資管市場與全球資管市場進一步深度融合,對于未來的中資機構來說,銀行理財不僅要實現投資品種、配置范圍等方面橫向的全球化,更要在投資理念、研究方法、業務模式等方面與國際接軌,實現縱向的國際化。
3、第三個趨勢,融資結構的直接化。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全球金融體系發展的共同趨勢,銀行理財作為最主要的資金供應方。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存量經濟的整合發展以及資本市場改革加速推進,為未來銀行理財規模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4、第四個趨勢,業務形態的科技化。從海外成熟機構的發展經驗看,金融科技的應用涵蓋資管業務各個流程。銀行理財未來建立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基礎上的業務模式將成為主流。
5、第五個趨勢,客戶結構的均衡化。國際經驗看,機構客戶占比大概在60%左右,目前我國只有40%,銀行理財在堅持普惠性的同時,機構類核心客戶的比重也將逐步提升。面對這一趨勢的背后帶來的長期資金的增量和投資價值理念的興起,也將為我國資管行業帶來深刻的變革。
第三個,做一個小廣告,傳承了母行優秀基因,工銀理財引領行業行穩致遠,去年的5月20日工銀理財作為首批獲批成立的理財子公司,到今天我們運行了一年多,一周年工銀理財的新規產品的規模和投資雙雙突破一萬億大關,實現了首年實現盈利,圓滿完成了各項既定目標。同業第一的市場地位進一步鞏固。同時工銀理財也為工商銀行,第一個人金融銀行、境內外匯首選銀行以及區域競爭力提升整體戰略助力、賦能。
我聽前面有嘉賓領導說銀行理財產品的結構是現金管理比較多,我對比了一下,以工銀理財為例,我們對標公募基金,我們的銀行理財產品現金管理的產品占比略比公募基金的行業平均高9個百分點。就是銀行理財的轉型并非只是現金管理一技之長。今年上半年,工銀理財發行的混合類產品1100億,我看了一下,和公募對比的話,也是非常領先的。
在新規產品布局方面,我們堅持產品策略化,構建了“4+3”的產品體系。工銀理財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獲得市場廣泛的認可。在專業化同業能力建設方面,大力自主發展自主標準化投資,持續鞏固現金管理。固收等產品的優勢,也推出了多款市場首款的銀行理財產品。在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構建方面,構建起了銀行理財全面風險管理架構。在資產端,做好底層篩選和穿透建設。在銷售端,嚴格落實監管各項要求。在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方面,積極支持疫情防控以及復工復產、擴大內需的相關重點建設,充分發揮理財的專業優勢。
第四個觀點,新規過渡期的延期進一步保障了銀行理財的平穩轉型。
在過去的兩年中,工商銀行始終牢記大行使命,認真領會新規精神,嚴格落實新規各項規定,有序推進存量業務,整改轉型,并已取得積極地進展。
近期人民銀行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除了對沖疫情之外,我們理解適當延長過渡期也有助于平抑存量理財業務處置過程當中可能對銀行體系穩健、金融市場穩定方面的沖擊,有利于存量業務平穩地整改。這也是我說的大考,作為資管人要答的另一份答卷。
為了更好地推動理財業務的順利轉型,針對后續的配套支持政策,也想提兩個建議:
1、建議金融監管部門針對存量理財資產整改回表的在資本補充、流動性方面等給予政策支持。
2、經過四年的過渡期,現在三年,還有一年,在銀行理財存量資產中非標資產已不是主要問題,但存量資產當中的標準化資產的處置安排更要引起監管的高度和充分的重視。目前存量資產當中全行業大概有15萬億的債,我們建議對持有為目的的,以持有到期為目的的債券成本法估值規則,包括非標轉標等部分監管細則給予靈活的處置和安排,更好的打通銀行理財服務實體經濟的高效路徑。
各位朋友,以成立一周年為新的起點,工銀理財將繼續發揮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引領作用,傳承母行穩健發展的經營文化,立足資管2.0時代,以打造“國內第一、國際一流”的銀行系資管公司為愿景,在新賽場、新天地當中奮力追夢,為我國資管行業的發展壯大而不懈努力。
謝謝大家!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