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安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 章宏韜
中國證監會在《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明確提出證券行業要將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對證券公司而言,需要深刻認識增強功能性的重要意義,增強思想自覺,需要準確把握增強功能性的重要方面,校準發力方向,需要不斷完善增強功能性的機制安排,保障功能有效發揮。
一、深刻認識增強功能性的重要意義
金融工作的功能性,簡而言之,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建設金融強國,以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金融機構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經營觀、業績觀和風險觀,胸懷“國之大者”,站穩人民立場,立足服務實體經濟本源,增強憂患意識,樹牢底線思維。增強金融工作功能性,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充分體現,是中國特色現代金融機構與西方金融機構的顯著區別。
從某種角度來看,盈利性體現經濟價值,功能性體現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功能性與盈利性并非完全對立、完全割裂。正確處理功能性與盈利性的辯證關系,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不是完全否定盈利性,而是要促進政治責任、社會責任與經濟責任的有機融合。金融機構要強化宗旨意識,把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金融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放在首位,把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創造價值和利潤,促進金融與經濟、社會、環境共生共榮,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
二、增強證券公司功能性的重要方面
金融發揮著媒介交易、配置資源、發現價格、管理風險等重要功能,不同業態的金融機構,增強功能性的發力重點不同。從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角度出發,我們認為證券公司功能性體現在五個重要方面。
(一)當好直接融資“服務商”,在暢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渠道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聚焦居民投資渠道狹窄、儲蓄率高、“錢多本少”問題,組織投行、資管、公募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條線,運用IPO、再融資、資產證券化、公募REITs、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規范開展產品嵌套和風險轉化,促進跨期限、跨產業、跨群體分散風險,加速資本形成。聚焦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資金“苦樂不均”問題,探索金融服務聯盟、“保薦/投資+貸款/保險”等模式,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聚焦產業升級需求,轉變過去單一依賴Pre-IPO的股權投資模式,探索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并購投資和夾層投資模式,更加關注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私募股權基金業務向耐心資本轉型,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引導各類資本向新質生產力集聚。聚焦產能過剩行業,推動存量資產重組,促進“僵尸企業”退出。助力國有企業資本化、證券化和城投公司轉型,通過多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二)當好資本市場“看門人”,在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聚焦實體企業多元化需求,轉變過去投行單兵作戰的服務模式,更加注重各業務條線的聯動,向企業金融顧問模式轉型,構建涵蓋資本市場培訓、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戰略咨詢、產業鏈資源對接、改制輔導、上市保薦、再融資、市值管理、并購重組等在內的綜合服務體系,覆蓋全生命周期提供陪伴式服務。聚焦場外股權投資市場,大力發展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業務,孵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建設資本市場“塔基”。聚焦A股市場的“可投性”,轉變過去“薦而不保”的思維理念,推動投行業務從“數量競爭”向“質量競爭”轉型。提高擬上市企業質量、嚴把新股上市“入口”,提升價值發現能力,加強項目甄別、估值定價、保薦承銷能力建設。做好存量上市公司服務、助力存量結構優化,引導存量上市公司基于產業發展需求實施再融資、并購重組等資本運作,綜合運用股份回購、現金分紅、股權激勵等市值管理工具提升投資價值。
(三)當好社會財富“管理者”,在提升投資者長期回報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堅持以服務創造價值、以口碑贏得客戶,轉變過去重營銷輕服務的經營理念、以交易通道+產品銷售為主的經營模式,強化服務適當性,更加注重資產組合與客戶風險偏好、預期收益和流動性需求的匹配度,推動經紀業務向資產配置模式轉型,完善產品準入、銷售、交易服務、托管等全流程管控機制,以長周期視角遴選境內及海外優質資產,提升產品及底層資產質量。適應家庭財富管理需求,以低波動穩健收益產品為重點,構建適應養老、教育等不同場景的資產組合,大力發展基金投顧業務,找準薦股服務的能力邊界,嚴防道德風險與合規風險。轉變“業績重于客戶”的短期思維,推動投資顧問向買方顧問轉型,加強投資者教育,做好投資者服務和陪伴,引導中小投資者樹立理性投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減少跟風炒作、追漲殺跌以及頻繁申贖基金等行為,助力投資者以多元化組合投資、指數基金定投等方式跨越市場周期,獲取長期穩健收益。持續清理資產管理業務“通道”規模,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和權益投資能力,規范發展機構投顧業務,積極開展公司理財及資產證券化業務,助力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金效率。
(四)當好資本市場“壓艙石”,在維護市場穩定健康運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聚焦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提升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的能力,充分利用研究所的專業優勢,主動加大對國家宏觀產業政策和資本市場的宣傳解讀力度,引導市場預期和投資風向。要堅持絕對收益導向,規范自營部門、資管及公募基金子公司交易行為,注重把握長期大勢,強化逆周期布局,強化投資行為穩定性,以長周期視角配置中國優質資產,更好融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防止交易行為“散戶化”。積極關注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房地產、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切實防范自有資金及受托客戶資金的投資風險。摒棄傳統的資產負債表擴張模式,轉向資本集約化發展之路,合理確定融資規模和時機,嚴格規范資金用途,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立足業務本源,穩慎開展場外衍生品、融資融券、股票質押等重資產、高風險業務,防止成為違規融資、繞道減持、監管套利、內幕交易等通道。切實履行交易管理職責,提升不同類型投資者交易公平性,有效管控客戶異常交易,根據市場情況加大對融資融券等業務的逆周期調節力度,維護正常交易秩序。
(五)當好金融創新“領頭羊”,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轉變過去依賴牌照紅利、“靠天吃飯”的思維,突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創造價值,靠競爭力吃飯。轉變過去過度追求多牌照全牌照、盲目追求業務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集中精力做優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主業,依靠自身資源稟賦和專業能力,在細分地域、細分產業、細分業務建立相對競爭優勢。搶抓金融制度型開放紅利,聚焦“一帶一路”建設,大力發展境外業務,吸引更多境外資本投資中國,助力更多境內企業走向世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的國際競爭力。立足服務實體經濟需要開展金融創新,重點在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方面開展產品與服務創新,推出更多匹配中長期資金需求的產品與服務,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加強對金融創新的風險評估,著力將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著力將資源導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鄉村振興、基礎設施、民生建設等領域,堅決摒棄資金體內循環、脫實向虛、規避監管的偽創新,對新業務的風險“看不清管不住則不展業”。
三、不斷完善增強功能性的機制安排
把功能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增強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效果,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利于維護金融安全,有利于優化行業發展生態,也有利于金融機構自身高質量發展,決不能成為一句口號。
(一)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功能性建設提供組織保障。金融機構要完善黨委會議“第一議題”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首要內容”制度,增進領導班子對“國之大者”的理解,提升領導班子“政治三力”。推動黨組織進章程,完善“三重一大”決策制度、黨組織前置研究討論清單等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公司治理各環節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立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督辦機制,開展清單化、閉環式管理,確保與黨中央決策部署同向發力、同頻共振,提升金融調控的效果。華安證券在實踐中摸索了“五個融合”模式,推動黨的政治建設與公司治理相融合、黨的思想建設與企業文化建設相融合、黨的組織建設與人才隊伍培養相融合、黨風廉政建設與企業管控相融合、基層黨建工作與經營發展相融合,在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積累了經驗。
(二)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為功能性建設提供思想保障。盈利要服從功能發揮,就是要踐行“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的文化。金融機構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將文化建設與公司發展戰略深度融合,使公司發展戰略、具體經營決策和文化理念保持一致,通過分解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等方式,確保規劃落地、文化生根,增強員工使命感、責任感。華安證券以普惠金融文化、ESG文化、全面風險管理與合規文化建設為抓手,以安徽省企首家思政工作站、國家級投教基地、長三角(安徽)資本市場學院等為平臺,引導員工在執業過程中主動擔當,切實履行服務實體經濟、投資者保護等職責,通過樹立典型,形成正向激勵,在公司內部形成人人爭當先進、主動擔責、勇于擔責的氛圍。
(三)完善激勵約束制度,為功能性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加強功能性建設,必須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干部人才隊伍。金融機構要根據職業操守、廉潔從業情況、合規風控效果、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客戶服務水平、股東長期利益等情況,同時結合業務特點建立健全薪酬管理機制,平衡業績和公司的長期價值創造,提升公司服務實體經濟與國家戰略能力,形成正向激勵,并在考核中對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不力、違背企業文化理念、重大合規風控事件等實施一票否決,加強反向懲戒約束作用。華安證券堅持黨管人才與市場化用人相結合,優化培養、選拔、激勵、管理等各環節工作,讓“有責、有能、有為”者“有位”。公司深化職業經理人市場改革,完成職業經理人市場化公開選聘,建立配套管理制度。深化職級管理改革,建立職級和職務并行的雙通道發展體系,“能力+責任+崗位價值”的多維度薪酬評價機制,德能勤績廉全面評價的考核體系,拓寬了員工職業成長通道,促進人崗相配、績效掛鉤、能上能下、優勝劣汰的機制形成。著力實施“十百千”人才工程,持續開展管理人員能力提升行動,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專業結構和年齡結構得到顯著優化。
(編輯 李波 上官夢露)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