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證券金屬及新材料首席分析師 王介超
有色金屬行業是典型的上游原材料行業,其定價由“商品屬性”及“金融屬性”等多重因素所決定,今年以來,多重邏輯助力有色商品上漲,如黃金價格迭創新高,銅鋁等工業金屬價格中樞系統性上移,銻鍺錫鎢鉬等一眾戰略小金屬強勢突破亦引人矚目。在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有色金屬行業主要細分領域呈現出良好增長態勢,據統計,2024上半年,工業金屬/貴金屬/小金屬板塊所屬上市企業合計歸母凈利潤分別錄得505億元、61億元、107億元,同比增長37%、46%、27%。
一、供需偏緊疊加宏觀助力,有色商品偏強運行
1、大宗商品價格迎來新周期
美降息周期已經開啟,以美元計價的有色金屬價格向上。美元貨幣超發、信用重構,全球地緣政治緊張,貨幣多元化去美元化加速,貴金屬顯著受益,具備中長期上漲基礎。
大宗商品特別是有色金屬多以美元計價,在商品基本面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美元與美元計價商品常常存在反向關系,當地時間9月18日,美聯儲宣布下調聯邦基金利率50bp至4.75%-5.0%,美聯儲已開啟降息周期,弱勢美元將激發有色金融屬性。
此外,近年來美元貨幣超發,美國總體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走高;全球地緣政治緊張,2022年俄烏戰爭美國將俄羅斯剔除SWIFT結算系統強化非美經濟體多樣化其他貨幣和資產的認知。美元信用面臨重構,貨幣多元化趨勢持續演進,未來有望催生國際貨幣新秩序,央行購金大幅增長。去美元化加速將導致美元面臨貶值壓力,同樣利好大宗商品價格。
2、第四次產業革命引領需求增長
第四次產業革命引導相關金屬尤其是戰略小金屬需求大增,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開啟部分商品需求新周期。此外,美歐加息周期結束,中國財政貨幣共振,全球經濟有望改善,提振有色需求。
3、資源稀缺性日益明顯
隨著雙碳相關政策約束、供給側改革效果顯現、資源保護主義盛行以及資本開支不足導致供應剛性約束,供給將維持低增速。資源持續開發,埋藏淺的優質礦產逐漸被開發殆盡,不得不向更深處尋找資源,全球有色金屬礦石品位大多呈下滑趨勢,資源稀缺性日益明顯;歷史價格處于低位+疫情擾動,全球礦企資本開支不足,資源保障未來或面臨挑戰;供給側改革成效逐步顯現,全球碳中和壓力下礦企產能擴張空間有限;上述條件制約下,預計有色金屬行業供給端將保持剛性,產量將維持較低增速,供需雙重波動轉為需求單項波動,周期屬性或將減弱。
此外,近年來受疫情及美聯儲加息等影響,部分礦業國家財政困難、貧富分化加劇、政府更替頻繁,國民經濟對礦業更加依賴,而有色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多國出現礦業政策調整傾向。
二、新質生產力元素迎來發展機遇
材料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從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從電氣時代到信息化時代,人類文明的每一次深刻變革都離不開對材料的創新,也會帶來新的周期。以我們正在經歷的能源轉型為例,其本質是綠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從元素周期表上來看,底層邏輯則是金屬元素替代碳元素,也就是基本金屬銅鋁、能源金屬鋰鈷鎳等替代石油煤炭天然氣的周期。
我們認為,隨著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發展,高端制造升級的過程中也將伴隨著材料體系的升級,這也勢必將帶動部分金屬元素迎來新的需求周期。年初至今,銻鍺錫鎢鉬等一眾戰略小金屬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這背后正是上述邏輯的演繹,面對全球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以及國內的制造業升級,元素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小金屬需求迎來春天,小金屬雖然單位用量不大,但所發揮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如鉬元素的“耐磨耐腐蝕耐高溫”性質之于高端制造,銻元素的“澄清”性質之于光伏玻璃、“熱縮冷脹”性質之于軍工,錫元素因熔點低、展性好、易與許多金屬形成合金、并且無毒、耐腐蝕等特性之于半導體、光伏焊帶、汽車電子等等。
此外,海外發達經濟體特別是歐洲2023年有色消費負增明顯,通脹受控讓渡利率下行空間,制造業修復及能源革命助力海外有色金屬消費回升;美聯儲9月通脹數據下行,非農就業意外向好,美國軟著陸概率上行。10月12日,財政部發布會釋放積極信號,允許專項債用于房地產收儲和土儲,同時表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在降息降準貨幣先行的基礎上,輔以積極財政政策,利好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全球經濟有望改善,提振有色需求。
展望未來,有色行業預計仍將維持良好增長趨勢,商品價格中樞向上的背景下,相關公司經營穩健、穩中向好,具備良好的投資價值。
(編輯 上官夢露)
02:04 | 模壓成型裝備行業景氣度回 升伊之... |
02:04 | 半導體設備行業持續回暖 多家上市... |
02:04 | 多肽業務貢獻業績增量 藥明康德一... |
02:04 | 圓通速遞去年營收超690億元 競爭優... |
02:04 | 上峰水泥“一主兩翼”戰略成效顯著... |
02:04 | 賽力斯擬赴港上市募資 凈額70%將用... |
02:04 | 從原糧種植到產業協同 “白酒+”重... |
02:04 | 深藍汽車CEO鄧承浩:堅持技術創新... |
02:04 | ?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堅定走電動... |
02:04 | 藍色光標CEO潘飛:AI驅動商業模式... |
02:04 | 券商研究所人才爭奪正酣 外引內培... |
02:04 | 年內28家信用卡分中心“退場”區域...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