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隨著做市制度不斷完善,做市品種逐漸豐富,越來越多的券商加入申請做市業務資格的隊伍中,并持續推進做市業務細分牌照的申請。3月22日,證監會對國聯證券、光大證券申請相關做市業務資格提出反饋意見。
“做市業務正處于快速發展期。”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金融市場的日益成熟和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做市業務在提升市場流動性、促進價格發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券商開始關注和投入做市業務,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
積極申請做市業務資格
風險控制能力被看重
做市商制度又稱報價驅動制度,是指在證券、衍生品等金融資產交易市場上,具有一定資本實力、信息資源和信譽的機構向交易的買方和賣方提供雙邊報價,并基于此報價接受交易者的買賣要求、促進交易完成的交易制度,做市商即為通過自有資金和證券提供雙邊報價的機構。
近年來,不少綜合實力較強的券商紛紛加大對做市業務的投入,包括申請業務相關資格、設立業務團隊、建設制度體系、配備專業技術設備以及人才團隊等。例如,去年10月份,廣發證券“一口氣”擬申請上市證券做市交易、證券交易所債券做市、北交所做市交易三項業務資格。
不過,在券商積極申請做市相關業務資格的同時,監管部門不僅僅關注券商的資本實力及業務能力,還更加注重券商的合規及風險控制能力。3月22日,證監會對國聯證券申請股票期權做市業務資格、光大證券申請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同步提出反饋意見。
具體來看,國聯證券擬由股權衍生品業務部負責股票期權做市業務的具體運作。目前,該部門已開展場外衍生品交易和量化交易業務。證監會要求國聯證券說明相關業務之間的隔離情況,以及防范利益沖突、利益輸送的安排。同時,國聯證券在異常交易管理、風險限額管理、內部評級管理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公司需要補充提供有關整改情況并完善相關業務方案。
光大證券申請的是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證監會要求光大證券說明標的評審小組成員構成及職責,并補充科創板做市標的篩選標準。同時,對公司首席風險官是否具備開展上市證券做市業務相匹配的專業素質和履職能力進行論證,并補充提供公司2023年各項做市業務經營情況等。
對此,江瀚表示:“首先,做市業務需要充足的資本作為支撐,以應對市場波動和風險。因此,券商應該通過提升資本充足率、優化資金結構等方式,增強自身的實力,為做市業務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其次,做市業務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提高交易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券商應該加大技術投入,研發適合自身業務需求的交易系統和風控系統,提升做市業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最后,做市業務需要專業的人才來支撐,包括交易員、風控人員、研究人員等。券商應該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為做市業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平滑業績波動
為券商帶來更多盈利機會
“做市業務對資本規模、投研水平及風控能力具有一定要求,領先券商可依靠資金實力及投資交易經驗來尋求價差收益,規模效應下業務集中度相對較高。券商需要先向證監會申請資格,才能分別向不同的交易所申請特定的板塊股票做市權限。”廣發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表示。
一直以來,行業中擁有做市業務資格的券商還是少數。目前,有17家券商獲批上市證券做市交易業務資格,除光大證券、西部證券外,東方財富證券正在積極申請中。同時,還有18家券商獲批股票期權做市業務資格、13家券商獲批股指期權做市業務資格、16家券商獲批北交所做市業務資格、15家券商獲批交易所債券做市業務資格。
以科創板做市業務開展情況為例,頭部券商實力凸顯。華泰證券、中信證券做市股票數量均超百只,分別為116只、110只。中國銀河、國泰君安、國金證券的做市股票數量均超50只。
同時,政策持續助推做市業務的發展。2023年11月份,證監會修訂《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規定》公開征求意見,重點關注券商做市、資管、參與公募REITs等業務風險資本準備計算優化,以及強化分類監管背景下拓展優質券商資本空間。
“做市業務正處于從機制完善到規模擴張的發展機遇期。”信達證券非銀及中小盤首席分析師王舫朝表示,隨做市制度持續推進,券商在債券、權益、衍生品、基金、公募REITs等市場的做市水平有望提升。相關市場經驗表明,做市業務已成為頭部投行重要的收入來源和加杠桿方向,其業務收入有助于平滑券商整體業績波動。
海通證券非銀行金融研究首席分析師孫婷認為,目前,國內券商自營業務方向投資波動大且收益率依賴市場環境,面臨不穩定性。相比之下,做市業務波動性較低,可以提升券商整體業績的穩定性與韌性。參考海外投行業務結構,做市業務是我國券商自營轉型的重要方向。
展望未來,江瀚表示:“做市業務發展空間依然廣闊。隨著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成熟,做市業務將在更多領域和更深層次上發揮作用。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做市業務也將實現更多的創新和突破,為券商帶來更多的盈利機會。”
18:03 | 國聯水產2024年實現營收34.09億元 ... |
18:03 | 人社部:擬制定提前領取個人養老金... |
18:01 | 美的樓宇科技以全鏈路打造iBUILDIN... |
18:00 | 大名城2024年營收41.71億元 地產... |
17:59 | 劍橋科技提交赴港上市申請 “A+H”... |
17:59 | 去年股價累計漲幅超56%!江蘇銀行... |
17:58 | 博俊科技一季度營收凈利雙增長 持... |
17:58 | 綠地控股2024年營收2406.4億元 |
17:58 | 旭光電子積極構建全方位電力業務體... |
17:57 | 海默科技2024年核心業務穩健經營 ... |
17:54 | *ST陽光披露2025年一季報 “保營收... |
17:45 | 一季度裝機規模不斷提升 立新能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