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資本金較量愈演愈烈,缺乏資本金優勢的機構不得不“居安思危”。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中航證券有望獲得股東的增資支持。中航產融及其子公司中航投資計劃向中航證券合計增資20億元,旨在增強中航證券的資本實力和風險保障能力。
目前,資本金實力已經成為決定券商競爭力的關鍵因素。2014年至今,證券公司掀起“上市潮”,通過IPO、定增、配股等方式迅速擴大資本規模。而對于非上市的中小券商來說,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它們主要通過發債、股東增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增加資本金,融資渠道十分有限。有業內人士認為,謀求上市才是“硬道理”。
非上市中小券商未來如何在激烈的資本金競爭中“穩住陣地”,是業內持續關注的話題。
中航證券獲增資20億
12月15日,中航產融公告稱,公司與控資子公司中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投資”)擬以自有資金向控股子公司中航證券增資20億元,中航證券的注冊資本將由36.34億元增至46.21億元。
其中,中航投資以現金14.34億元認購,增加中航證券注冊資本7.08億元,其余7.26億元計入資本公積;中航產融以現金5.66億元認購,增加中航證券注冊資本2.79億元,其余2.86億元計入資本公積。
中航證券股權結構顯示,中航產融及中航投資兩名股東合計持有100%股權。本次增資是同比例增資,各股東所占股權比例不變,即中航投資繼續持股中航證券71.71%,中航產融持股28.29%。
根據中航產融公告,本輪增資將全部用于充實中航證券實收資本,擴大業務規模及市場份額,主要用資方向包括經紀業務、信用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私募基金管理業務、場外市場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自營投資業務、固定收益業務、中航基金以及信息技術建設等方面。
據了解,中航證券是業內特色鮮明的證券公司,實際控制人是航空工業集團。由于公司具有軍工基因,中航證券的發展目標是致力于成為軍民融合首選的綜合金融服務商。公司多個業務條線均“立足軍工”發展,比如研究所旨在深化航空產業鏈研究,從軍工相關向新材料與電子產業鏈拓展,提升國防軍工高科技行業研究的市場品牌和定價影響力;投行業務立足軍工產業與軍民融合領域;股權投資業務覆蓋航空產業鏈與國防軍工的重點投資方向。
中航證券凈資本排名近三年來持續小幅上升,從證券業協會數據排名來看,2018年中航證券凈資本規模為39.98億元,排名第74位;2019年凈資本規模為62.10億元,排名第63位;2020年凈資本規模為73.39億元,排名第60位。
該券商近三年來營業收入和凈利潤規模也在持續增長。2018~2020年營業收入分別為7.48億元、13.00億元、17.69億元;凈利潤規模依次為1.48億元、4.30億元、6.66億元。
非上市中小券商補血難
據了解,目前券商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改變,通道模式正在向資本模式轉型,無論是投行業務、信用交易、衍生品業務等都需要資本金的投入。資本金已成為券商核心競爭力。在目前越來越激烈的資本金競爭中,非上市中小券商的“補血”方式處于劣勢。
深圳一家小型券商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對于非上市的中小券商而言,除了發債,融資主要靠大股東支持,如果股東實力雄厚,重視證券板塊,持續增資,那么對券商發展十分有利;但也有的中小券商在股東集團體系內處于邊緣板塊,或是股東資本實力很有限,這類非上市小券商要想謀發展比較困難。
以開源證券為例,該券商在今年四季度獲得新老股東合計增資48.5億元,在本輪增資中,3名“老股東”出手增持,其中大股東陜煤集團在15年間向開源證券8次增資,合計投入86億元。另有6家具有地方國資背景的企業通過增資新晉成為開源證券的股東。這也體現出陜西國資對金融板塊的持續支持。
有的券商控股股東為上市公司,這類券商在融資方面相對具有優勢。今年3月,華創陽安披露定增預案,擬募集資金不超過80億元,用于增加全資子公司華創證券的資本金,補充其營運資金。11月,華創陽安的定增方案已經獲得證監會批復。
另外,有的券商則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擴充資本金。10月12日,錦龍股份公告稱,為增強控股子公司中山證券的資本實力,優化中山證券的股權結構,中山證券擬引進戰略投資者——廣州南沙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進行增資。據了解,中山證券本次擬增加8000萬元注冊資本,增資完成后注冊資本由17億元增至17.80億元。
在上海一家小型券商的某人士看來,證券公司實現上市才是“硬道理”,“有些大股東盡管是國企背景,但資本實力不行,所以證券公司還是要上市,通過資本市場持續融資,做大做強。”
11:08 | 佛塑科技收購金力股份 戰略布局新... |
10:55 | 中廣天擇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多... |
10:55 | 重磅突破!一汽解放全自主無人駕駛... |
10:55 | 一汽解放多領域實現突破 技術創新... |
10:53 | 奇安信去年實現營業收入43.49億元 ... |
10:52 |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AI規模應用... |
10:48 | 承載品牌向“寬”發展重任 領克900... |
10:42 | 韌性筑基激活乘數效應 伊利股份邁... |
10:39 | 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4月... |
10:38 | 致遠互聯亮相2025 IT市場年會 |
10:32 | 研判金屬價格走向 安泰科召開2025... |
10:30 | 扎根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鏈 科創板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