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尚伃
三十載櫛風沐雨,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我國證券公司群體與資本市場一道破浪前行,共同成長。
30年來,我國證券公司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證券公司始終把握資本市場“看門人”、直接融資“服務商”、社會財富“管理者”、資本市場“穩定器”等定位,通過資本市場做優做強。在發展過程中,證券行業規模實力得到大幅增強,服務實體經濟取得成效,業務類型及品種逐漸豐富,合規風控水平顯著提高,監管規則體系逐步形成,行業整體形象明顯改善,人員隊伍專業水平也不斷提升。
135家、2.24萬億元、1326.82億元、33萬人……這一串數字,既是中國證券行業30年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是對中國資本市場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成長的見證。
證券公司增至135家
已有40家實現A股上市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初(1981年至1991年),伴隨國債發行及股份公司的成立,公開發行股票以及經紀交易等證券活動陸續出現,一批證券公司也應運而生。
經過2004年開始的3年行業綜合治理后,證券行業的合規經營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顯著增強,資本實力明顯增厚。到2006年末,注冊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券商達51家,證券行業也實現扭虧為盈。
此后,中國證券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2006年以來,證券行業規模和質量實現新的跨越。首先,證券公司數量從104家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35家。其次,營收能力顯著增強,證券行業全年營業收入從627億元增至2019年的3520.44億元,凈利潤從255億元增至1137.12億元。第三,資產規模增厚,證券公司凈資產從1062億元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2.24萬億元。第四,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各項收入更趨均衡,傳統業務占比逐步降低,多業務共同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到現在為止,A股上市券商數量已增至40家。
263.42億元到1326.82億元
券商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135家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合計3423.81億元,較去年前三季度增長31.08%;實現凈利潤1326.82億元,較去年前三季度增長42.51%。126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占比93.33%,僅9家證券公司虧損。其中,2020年前三季度券商凈利潤已超2019年券商全年凈利潤總和。
在有數據可查的7年前的2012年,114家證券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55.77億元,實現凈利潤263.42億元。其中,有87家公司實現盈利,占比76%。對比可見,經過7年的發展,券商盈利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市場交投活躍,疊加注冊制、再融資等資本市場改革紅利,加速了證券業整體盈利能力的增長。隨著全面注冊制的加速落地,投行、財富管理、融券、衍生品等業務有望成為券商盈利新的驅動要素。
承銷收入隨融資額大增
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
一直以來,證券行業發揮投行專業優勢,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不懈努力。截至今年10月份,A股上市公司已達4082家,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72.17萬億元。僅2019年全年,交易所股權融資金額達6647億元,同比增長30%;公司債券發行總額為3.25萬億元,同比增長46.52%;證券行業在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
得益于資本市場一系列基礎性制度改革落地,股市融資規模顯著增長。2019年7月份科創板正式開板以來,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金額大幅提升。受益于此,2019年證券行業投行業務收入達到479.89億元,同比增長30.91%,占營業收入比例達13.63%。2019年證券公司實現股票主承銷傭金收入124.75億元,同比增長67.65%;債券主承銷傭金收入202.34億元,同比增長35.57%,證券行業在提高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方面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自2018年開始,監管層逐步推進資本市場基礎要素改革,并于2019年末提出“深改十二條”,奠定本輪市場深度改革的基調,自上而下打開證券公司經營發展的限制,通過提升經營效率推動業績長遠發展。本輪深改將全面完善優化資本市場基礎要素,推動證券行業實現長期良性發展。其中,科創板和創業板實行注冊制,優化證券公司投行業務經營環境,推動投行高質量發展,以配合國家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偉大戰略藍圖。
四次并購浪潮
行業“領頭羊”出現
1994年2月份,宏源證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A股上市的證券公司。經過多年發展后,2015年1月份,由新中國第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國內資本市場第一家上市證券公司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組建而成申萬宏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中國證券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樁券商合并案。
自90年代以來,我國證券業在發展過程中,先后經歷了四次并購浪潮:分業經營、綜合治理、“一參一控”、市場化并購。整體來看,券商間并購旨在實現擴大版圖、提升實力、做大做強。
近年來,在監管層提出鼓勵市場化并購重組等舉措打造航母券商的背景下,從中金公司并購中投證券、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到天風證券與恒泰證券的橫向聯合,證券業并購整合開始提速。
近年來,中國證券業發展呈現出“馬太效應”,不論在估值還是業績方面,大型券商更顯優勢。其中,中信證券的總資產達到1.04萬億元,成為目前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總資產破萬億元的券商。如今的中信證券,總資產、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等指標均排名行業之首,與2005年時的115億元總資產相比,僅用了15年時間,中信證券就實現了總資產的跨越式增長,躍居行業龍頭位置。
從5.7萬人到33萬人
從業人數大幅擴充
在證券業不斷發展過程中,從業人員也有明顯增長。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證券業從業人員從有數據可查的2007年的5.7萬人,已發展至目前的33.32萬人。其中,一般從業人員增至19.49萬人,證券經紀人員增至6.61萬人,證券分析師增至3482人,投資顧問增至6.05萬人,保薦代表人增至6050人,投資主辦人增至1482人。
與此同時,證券行業的吸引力也逐步提升。券商對人才建設更加看重。今年以來,“保代”人員的數量明顯增長。
自2004年以來,我國實施證券保薦制度已有16年,當時首批保代名單中共有609個人入選。在《證券發行上市保薦業務管理辦法》修訂前,保代人數增長緩慢,至2019年末時僅有4000余人。但截至目前,保代人數已增至6050人,僅今年就新增1969人。12月4日,新的《證券公司保薦業務規則》發布,針對證券公司保薦業務重點和薄弱環節補短板、建制度,在保薦機構和保薦代表人管理、保薦業務自律管理以及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細化規定。
加快數字化轉型
財富管理能力進一步增強
證券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轉型升級,業務結構不斷優化。
作為券商傳統業務以及主要業績來源之一,經紀業務見證了證券業的發展。但如今,受傭金率下降、行業同質化競爭、其他主營業務發力以及業務轉型、金融科技賦能等因素影響,傳統的經紀業務收入占比不斷下滑,已從2008年的占比七成降至目前的兩成左右。在內憂外患之下,券商由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業務轉型迫在眉睫。
2019年,證券行業實現經紀業務收入826.4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06%。同時,實現代理銷售金融產品收入43.5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15%;實現投資咨詢業務收入37.7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58%。客戶證券資產規模達44.43萬億元,同比增長32.33%。經紀業務收入多元化的券商體現出較強的韌性。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賦能證券業,券商數字化轉型也在加快腳步。截至目前,多家頭部上市券商90%以上的股票及基金經紀交易額通過移動端完成,通過互聯網新開賬戶約占總開戶數的90%,通過互聯網平臺獲得的理財產品銷售額也大幅增長。其中,一家頗具代表性的券商移動終端客戶開戶數占全部開戶數比例已超99%,有超88%的交易客戶通過App進行交易。券商財富管理轉型已初顯成效,此前傳統通道業務的附加值較低,如今可通過向客戶提供多方位財富管理服務來增加其附加值。
超200億元資金投入
發力金融科技
近年來,金融科技與證券業加速融合,多家頭部券商將金融科技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同時,自證券公司信息技術投入指標發布以來,證券行業對信息科技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行業的信息技術投入也逐年增長。2019年全行業信息技術投入額達205.01億元,同比增長10%;占2018年營業收入的8.07%,同比提高2.03個百分點。2017年至今,證券行業在信息技術領域累計投入550億元,為行業數字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9年,有3家券商的信息技術投入額超過10億元。其中,國泰君安以12.39億元的投入金額排名第一;華泰證券緊隨其后,投入額為12.02億元;中信證券位列第三,投入額11.39億元。此外,海通證券、廣發證券、中金公司、平安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東方證券、中泰證券、申萬宏源、安信證券等11家券商2019年信息技術投入額均超5億元。
截至目前,證券行業信息化系統建設仍占主流,基于大數據與AI、區塊鏈等技術對業務模式的創新處于非規模化驅動階段,暫時較難實現良好的投入產出比,且證券行業的科技創新相比銀行、保險要受到更多監管制約,因此目前仍以頭部券商的投入為主。
30年來,中國證券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改善融資結構、加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證券業進一步探索轉型定位,以尋求長遠的競爭優勢。同業兼并、混業融合的行業生態已初步顯現。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型券商不斷對現有業務進行改造和優化,呈現頭部券商集中化的趨勢;中小券商則在尋求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新證券法實施、注冊制改革推進,對外開放節奏加速,金融科技賦能等,均為證券業重塑新格局、邁向高質量發展創造了契機與條件。
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資本市場承載經濟雙循環核心樞紐功能,也是構建雙循環的關鍵要素之一。建設強大的資本市場,也給證券業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打造航母級券商以及更多行業“領頭羊”,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10:30 | 掌趣科技發布2024年年報:加快SLG... |
10:28 | 新智認知:新興業務快速成長 經營... |
10:28 | 開盤僅3分鐘申科股份直掛漲停板 或... |
10:28 | 眾信旅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64.55億... |
10:25 | 武漢控股攜手高校舉辦第二屆青年雙... |
10:22 | 惠云鈦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 布局... |
10:21 | 聯想“一體多端”戰略加速落地 |
10:18 | 良品鋪子2024年營收71.59億元 經營... |
10:15 | 滬市公司并購重組釋放活力 產業協... |
10:04 | 以AI提效賦能 紅蜻蜓加速智能制造... |
10:01 | 分眾傳媒2024年穩健增長彰顯韌性 ... |
10:00 | 安迪蘇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凈利潤4....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