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冷翠華
個人養老金近日迎來利好消息。9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對政策支持、商業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所得稅優惠:對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的實際稅負由7.5%降為3%。政策實施追溯到今年1月1日。
業界認為,明確稅優政策將進一步激發人們參加個人養老金的熱情,做大養老第三支柱,預計后續還有更多配套政策和優化空間。目前,保險機構、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均在積極備戰個人養老金業務。業內人士認為,投資收益將成為各機構能否獲得更多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相關機構需提升投研能力,爭取更大市場份額。
大幅降低個人養老金
領取階段稅負
“個人養老金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至3%,這是好消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為推進養老第三支柱的發展,我國于2018年開始試點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當年財政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明確,對個人達到規定條件時領取的商業養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稅,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朱俊生表示,上述政策相當于領取階段的稅率為7.5%,大幅減少了稅收優惠政策的覆蓋人群。數量眾多的中低收入者當前稅率低于稅延養老金領取時的稅率,如果參加稅延養老金,不僅不能享受到稅收遞延的節稅效果,反而增加了稅收負擔。因此,大幅降低個人養老金領取階段的實際稅率,鼓勵中低收入的納稅群體參與,能夠擴大個人養老金的覆蓋面,更好實現政策目標。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書長房連泉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降低領取階段的稅負之外,個人養老金在繳費期間暫不對投資收益征稅,也是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核心激勵措施之一,對參加個人養老金的人群是利好。
對目前個人養老金的稅前扣除限額,有業內人士認為可以適時提高。朱俊生表示,當前每年1.2萬元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較低,實際稅前扣除的額度較為有限,節稅效果不明顯,建議適當提高。同時,建議建立抵扣額度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指數化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動態提高稅前抵扣額度。
朱俊生還建議,可以拓展稅收優惠方式。無論是此前試點的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還是今年推出的個人養老金制度都是采取EET的遞延征稅模式(繳費和投資環節不征稅、領取環節征稅),對高收入群體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低收入群體因收入達不到個稅起征點而無法享受,因此,個人養老金的稅收優惠還可以考慮采取直接財政補貼方式。
投資收益率或是
金融機構核心比拼點
個人養老金制度頂層設計已經明確,稅優政策也已跟進。業內人士認為,后續還有更多配套政策和優化空間。而在個人養老金賽道,保險公司、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均在積極備戰。
今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提出,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可購買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的滿足不同投資者偏好的金融產品。
那么,到底哪些金融產品能入圍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哪些產品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入圍產品需要后續細則來確定,但從目前的分析來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銀行養老理財、即將開展的特定養老儲蓄產品、養老目標基金等產品皆有可能入圍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范圍。”朱俊生分析稱。
在個人養老市場,為迎接個人養老金的發展機遇,各類具有資質的金融機構紛紛厲兵秣馬。從專屬養老保險的試點來看,銀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投保近21萬件,累計保費23.5億元,銀保監會將推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常態化經營。記者了解到,今年獲得資格的太平養老、國民養老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陸續獲批,平安養老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也已經進行申報。
一家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長期來看,在個人養老金領域,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主要因素是收益率,這也是金融機構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由于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的資金可以自主購買符合規定的金融產品,參與者在領取前可自由選擇,因此,相關金融機構需積極提升投資能力,通過較高的收益率提升吸引力。
從部分養老產品的收益率比較來看,今年年初,6家試點的壽險公司披露了專屬商業養老保險2021年的收益情況。其中,穩健型賬戶年化結算利率在4%至6%之間,進取型賬戶年化結算利率在5%至6.1%之間。
從養老理財產品看,當前養老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集中分布在4%至10%之間。從特定養老儲蓄產品看,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7月份發布的《關于開展特定養老儲蓄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利率略高于大型銀行五年期定期存款的掛牌利率。9月28日,工商銀行App顯示,5年期整存整取掛牌利率為2.65%。
“養老金融是一個大生態市場,金融機構未來會在產品設計、賬戶管理、財富配置、資產管理、養老服務、健康醫療等領域發力,不同機構需要結合自身特點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力。”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表示。
01:54 | 17家A股白酒公司交出2024年成績單... |
01:54 | 貴州茅臺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1.5... |
01:54 | 上市車企去年業績“冰火兩重天” ... |
01:54 | 隆基綠能去年研發投入約50億元 加... |
01:54 | 旅游上市公司年報掃描 入境游有望... |
01:53 | 從幕后到臺前 供應鏈企業以技術創... |
01:53 | 技術競賽再升級 動力電池進入“多... |
01:53 | 道恩股份重大并購接連落子 化工新... |
01:53 | 零售行業供應鏈 從效率競爭發展到... |
01:53 | 藍科高新一季度訂單量回升 多舉措... |
01:53 | 期貨公司首季合計實現凈利潤近25億... |
01:53 | 券商“選股”清單揭曉:一季度新晉...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